疾病概述:黃曲霉菌毒素中毒是人畜禽共患而具有嚴重危害性的一種疾病。是由黃曲霉菌代謝產生的一種有毒物質,具強烈的致癌作用,對禽類有較大的毒害。主要是肝臟受侵害,影響肝功能,導致肝細胞變性、壞死、出血、膽管和肝細胞增生,引起腹水、脾腫大、體質衰竭等病癥。黃曲霉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常寄生于玉米、小麥、花生、稻米、豆類、棉籽、魚粉、麩皮、米糠等飼料中。禽類采食了這些被黃曲霉菌污染的發霉變質飼料后,就可發生中毒。黃曲霉毒素中毒常見于幼齡的雞、鴨和火雞,特別是以2~6周齡的雛雞和幼鴨敏感性最高。
臨床癥狀: 幼禽中毒多呈急性,表現為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嗜眠、消瘦、冠蒼白、貧血、排血色稀糞、叫聲嘶啞、最后衰竭而死。雛鴨還表現鳴叫、脫毛,生長緩慢,步態不穩,跛行,呈企鵝狀行走,腿和腳由于皮下出血而呈淡紫色。死亡前出現共濟失調,頭頸呈角弓反張等癥狀、慢性中毒者,主要表現食欲減少、消瘦、衰弱、貧血、嚴重者呈全身惡病質等現象。成年禽耐受性稍高,中毒后多呈慢性經過,主要表現在精神沉郁,翅下垂,羽毛松亂,縮頸、食欲減退,產蛋減少,產蛋期推遲,呼吸困難,有的可聽到沙啞的水泡聲,少數可見漿液性鼻液?;痣u對黃曲霉毒素也非常敏感。
病理變化: 剖檢特征性病理變化主要在肝臟、肺與氣囊。肝臟急性中毒時腫大,色澤蒼白變淡,質變硬,有出血斑點,膽囊擴張充盈。腎臟蒼白、腫大、質地變脆,胰腺也有出血點。胸部皮下和肌肉常見出血。慢性中毒時,可見肝臟硬化萎縮,肝臟中可見白色小點狀或結節狀的增生病灶,時間長的可見肝癌結節,腎出血,心包和腹腔有積水。肺和氣囊,呈彌漫性或局限性病理變化。
實驗室檢查: 發現黃曲霉毒素中毒的可疑病例,應立即調查病史,送檢、測定可疑飼料樣品中的黃曲霉毒素,結合臨床癥狀,病理解剖特征性病理變化,綜合分析作出診斷。
防止措施: (1)加強飼料保管,防止飼料發霉,尤其是多雨季節。對質量較差的飼料可添加0.1%的苯甲酸鈉等防霉劑。嚴禁喂發霉飼料,尤其發霉的玉米。(2)飼料倉庫如被黃曲霉毒素污染,應用福爾馬林熏蒸或用過氧乙酸噴霧消滅霉菌孢子;對污染的用具、禽舍、地面可用20%石灰水消毒或2%的次氯酸鈉溶液消毒。(3)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一旦發現中毒,立即更換飼料加強護理。對早期發現的中毒禽可投服硫酸鎂、人工鹽等鹽類瀉藥,同時供給充足的青綠飼料和維生素A、D;或者灌服綠豆湯、甘草水或高錳酸鉀水溶液,可緩解中毒。另外可用制霉菌素治療,每羽口服3~5單位,每天3次連用2~3天。(4)中毒死禽因器官組織均含毒素,不能食用應該深埋或燒毀。病禽的糞便也含有毒素,應徹底清除集中用漂白粉處理,以防止污染水源和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