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年03月29日 (經濟日報)
文化產權交易是近年來的新生事物,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為數眾多的文化中小企業仍待借助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和相關配套服務,明確產權、發現價值,以流轉創意資源、引來資金活水,解決融資難題。
日前,在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北京總部成立儀式上,來自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國出版集團等14家中央文化企業的200余個文化項目,涉及版權、股權、物權等各類文化權益,同時滾動出現在交易廳的電子屏幕上,尋找海內外買家。
文交所這一新平臺的角色值得重視。誕生不過3年的文化產權交易所,已將過去在文化領域不成規模的交易,轉變為一種常態的、規模的、規范的市場交易。文化產權交易平臺的公開競標交易,重新發現了文化企業、項目、產品的市場價值,加速了文化生產要素的流轉,催生出文化金融的商業新生態。
企業通過文交所征集項目受讓方的過程,實際上是明確產權、進入市場、吸引投資者、發現價格的過程。產權是現代市場經濟制度的核心權利,文化產權包括文化的物權、股權、債權和以版權為核心的相關權益。明確文化產權,是文化企業聚集市場資本、加快發展的前提。在文交所的平臺上,經紀、評估、審計、法律等各種中介機構廣泛參與,明確了文化企業與產品的產權,評估出版權等無形資產的價值,再由投資基金、銀行擔保機構的開展金融服務。完整的產業配套服務,使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的對接得以順利實現。
文化產權交易是近年來的新生事物,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2002年以來,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不少文化單位紛紛由事業體制轉為企業,成為市場主體。需要指出的是,為數眾多的文化中小企業仍有待借助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和相關配套服務,明確產權、發現價值,以流轉創意資源、引來資金活水,解決融資難題。在創新模式、服務文化產業中小企業方面,文交所將有更多的探索空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文化尋找資本,使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是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關鍵一環,也是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題中應有之義。通過文交所這一交易平臺,明確文化創意知識產權,聚集市場要素,發揮各專業機構的服務功能,最終實現對文化產業實體經濟的支持,是一種積極的嘗試。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