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黃玫 范超 新華網 2012-01-06
新華網廣州1月6日電(記者 黃玫 范超)廣東探索以知識產權質押、票房收入質押等模式,積極解決文化產業的融資難題,以“金融杠桿”撬動文化產業發展,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山大學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說,由于居民消費越來越向文化方面傾斜,電視、網絡等技術使文化產業“連點成片”的能力越來越強,加上投資集團的推波助瀾,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
“由于難以找到擔保、缺乏既懂經濟又懂文化的"雙料人才"等原因,長期以來,文化產業和金融業隔閡較大。文化人只懂文化,不懂經濟。既懂文化又懂經濟的人不好找,看不準文化產業市場機遇,加上文化創意不能作為擔保的影響,目前文化產業融資非常困難。”李江帆說。
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行長白志中認為,文化產業目前只占GDP的2.75%,但從2004年到2010年增速連續七年超過GDP的增速,是一個處于上升中的產業。按照規劃推算,到2020年,整個文化產業將實現5.5萬億元產值,文化產業正體現出強大的發展優勢和發展后勁。銀行業看好文化產業這塊有待進一步開發的“處女地”。不久前,廣東中行與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在金融業務方面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金融機構的加盟,將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方面表示,針對大部分文化產業企業資產規模小、固定資產占比低、較難滿足傳統融資工具對擔保抵押的現狀,廣東中行探索利用版權質押、票房收入質押、著作權質押等模式,為市場前景看好、銷售收入有保障的項目提供融資,提供包括證券業務、保險業務、融資租賃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平臺,以“金融杠桿”撬動文化產業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國內以知識產權、票房收入質押融資還處于起步階段。廣東省知識產權局產業促進處成思說,國家知識產權局從2009年開始在廣東試點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目前在廣州、東莞、佛山、南海和順德地區已進行相關試點。
“推動知識產權與金融資本的有機結合,不僅是實現知識產權價值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為擁有知識產權而缺乏資金的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成思說。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