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年01月04日 《南方日報》 向曉梅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做好明年及今后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發展實體經濟是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保障,在廣東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背景下,發展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抓手就是調結構,以海洋和文化產業為突破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只有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才能奠定實體經濟發展的堅強基石,保持實體經濟的長久活力。
以海洋和文化兩大產業發展為突破,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奠定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石
實體經濟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是社會生產力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財富和綜合國力的物質基礎。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對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廣東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經濟發展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造成了對外部資源需求的猛增、貿易摩擦和環境污染,這些問題導致了實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仍很突出。因此,我們要發展實體經濟,就需要把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作為“十二五”期間實體經濟發展的主線。特別是在今年全球經濟增長低迷、我國主要貿易伙伴需求增長放慢甚至下滑的情況下,廣東要促進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定要把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調整經濟結構放在重要位置,實現由追求數量到質量轉變,由成本推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努力實現經濟結構轉型。
實現經濟結構轉型,最重要的還是調整產業結構。當前廣東產業結構仍然處于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局面,要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中獲得有利地位,必須加快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而最有效的舉措,就是以海洋產業和文化產業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突破,調整、壓縮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的行業,引領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突破一:大力發展海洋產業,以新技術和新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實現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海洋產業尤其是海洋新興產業具有的新技術特征以及新發展空間,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十分明顯,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面,海洋工程技術、海洋醫藥與生物技術、海洋化工技術等領域都是國際技術創新的前沿,對于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發展壯大海洋產業,有利于擴寬發展空間,緩解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危機的壓力,推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發展,從而有利于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大力發展海洋產業,要以培育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為支撐,以集約發展高端臨海產業為重點,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形成新的海洋主導產業群。對于傳統優勢海洋產業,加快轉變產業發展方式,著力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先進的、多層次產品體系,打造綜合競爭力強的現代海洋產業。積極培育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深海勘察和開發設備、海洋新能源開發設備、海洋環保裝備、海水利用成套裝備等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大力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推進海洋生物醫藥關鍵技術產業化;加快研發和推廣海水綜合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推進海水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產業化;加快海洋風電、波浪能、潮汐潮流能發電等技術研發;大力推動海洋油氣勘探業、油氣儲運服務和海洋資源利用等技術服務業的發展。著力發展技術先進、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高端臨海產業。
突破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其融合和創新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夯實實體經濟發展重要基礎
文化產業的融合性和創新性決定了其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實體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一方面,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結合能幫助傳統產業切入到全球產業鏈的高端,迅速提升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產業本身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發展潛力大,其發展將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促進實體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要積極打造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做大做強以創意內容為核心的文化服務業,著力提高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積極開發文化產業在動漫、網絡和數字化領域形成的新興市場,打造在未來發展中可能成為新增長點、并在競爭中擁有話語權的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形成影響力強輻射力強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帶。重點培育新一代網絡游戲、數字電視、新型媒體終端等高增長性戰略產業,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以科技創新推動文化業態和生產、傳播方式創新,拓展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大力發展文化休閑娛樂產業。推動文化與商業融合,大力發展時尚文化產業。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