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1年12月31日 (新華社信箱•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解讀)
為什么要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新華網北京12月31日電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日益交融,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需要文化的引領和支撐!稕Q定》提出,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體育、信息、物流、建筑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這既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建設提出的迫切要求。
文化產業的內涵是文化,外在形態是產業,產業融合是其本質特征之一。不僅文化產業內部存在融合發展的趨勢,而且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趨勢也日益明顯。
第一,從技術發展角度講,科技進步為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強大動力。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技術迅猛發展,文化產品的生產方式和傳播途徑空前豐富,文化產業內部各個行業之間的融合滲透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壁壘也被打破。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既具備了技術基礎,也迸發出強大活力,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如三網融合帶動了與文化產業和信息產業相關的眾多行業發展,催生了文化創意、數字制作、數字發行、動漫游戲等許多新的業態,使內容提供商、服務提供商、運營商以及設備制造商因為產業鏈條而緊緊連在一起,都能因為文化產業和信息產業的融合發展而從中獲益。
第二,從文化產業生產和再生產角度來講,文化產業既要講社會效益,也要講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一樣,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走市場化的發展道路,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只有加快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儲存、傳播和消費形態,發展新型文化業態,開發衍生產品和服務,延伸文化產業鏈,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經濟效益,實現文化產業的生產和再生產,也才能更好地實現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
第三,從消費角度講,文化消費是社會消費的重要內容,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只有在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儲存、傳播、分配等環節進行市場化、產業化運作,與其他產業融合,才能進一步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種和樣式,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拓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渠道,擴大文化消費規模,提高文化消費水平,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拉動力。
第四,從文化傳播角度來講,文化生存在于傳播。只有最大限度地通過各種渠道和載體廣泛傳播,為更多的人所認知和認同,文化才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現代社會,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消費過程,實際上是文化觀念、理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傳播過程。特別是隨著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文化傳播不再僅僅依賴書報刊、廣播電視等顯性傳播載體,而是越來越依賴于各種形態的產品生產和消費活動等隱性傳播。因此,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把文化融入到各行各業之中,只有加快創新文化傳播的載體,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廣泛社會傳播,才能更好地確保文化生存和發展。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民經濟其他產業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也迫切要求加快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一是當前國際國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間競爭越來越變成品牌、創意之爭。在產品價值構成中,原材料和勞動成本的分量越來越小,而產品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如創意、設計、品牌、服務和管理創新等要素分量越來越重。一個企業的品牌,實質上是企業文化的集中體現,包含著企業的產品質量、制造標準、創新能力和服務意識等諸多要素,是企業更為寶貴的無形資產,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所在。加快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的引領作用,有利于提升其他產業的文化內涵,提高創新創意能力,增強品牌意識、質量意識、服務意識,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二是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資源、能源、環境等因素制約,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有利于推動其他產業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減少對能源資源的依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加快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催生許多新的業態。這些新興業態,絕大部分屬于現代服務業的范疇,發展速度快、發展潛力大,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加快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既能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創新、產業鏈條創新、產業形態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也能為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其他產業競爭力作貢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