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1年12月01日 15:25 高書生 光明日報
文化創意只是文化產業的一個類別
文化產業一詞在我國被廣泛接受、使用,只有短短幾年時間。過去即便使用文化產業概念,一般被限定在娛樂層面,特指歌廳、舞廳、網吧等場所的娛樂活動。黨的十六大區分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并在文化體制改革中予以體現,從而使文化產業超出了娛樂范疇,獨立于文化事業而發展。沒有文化體制改革,就沒有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是新興產業,它作為一種產業形態被納入國家統計體系,時間也很短。國家統計局于2004年發布了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制度,明確了統計口徑,試行幾年后,才從2010年起納入經常性統計,統計實踐證明,這套統計指標體系具有科學的預見性,統計范圍基本涵蓋了我國文化產業各個門類。
近幾年,在國家文化產業統計之外,個別城市進行了文化創意產業統計,但統計指標高度重疊,統計口徑明顯擴大,把軟件、計算機服務等全部納入。這在全國也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有的城市仿效,有的省份借地方特色之名擴大統計口徑,不僅造成了概念使用上的混亂,甚至出現了以文化創意產業取代文化產業的傾向。
關于創意產業或文化創意產業等概念,國際上也有不同認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不贊成把文化產業稱之為創意產業,認為創意“領域”的許多產業并不一定具有創造性,在其發布的《文化統計框架(2009年版)》中,把與文化相關的創意活動、產品和服務歸入“設計和創意服務”,特指對物體、建筑和景觀進行創意、藝術和審美設計所產生的活動、產品和服務,包括時裝設計、園林設計、建筑設計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創意服務和設計歸為一類,將創意活動體現為設計產品和服務,可以避免把創意服務泛化及空洞化。
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已把文化創意列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類別,與出版發行、影視制作、演藝娛樂、動漫游戲等并列。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文化創意產業從屬于文化產業。國家統計局2004年發布的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中,已經包含了部分文化創意活動,目前正在結合我國實際加以調整和完善。
文化產業不會“曇花一現”
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呈現逐年加快的趨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4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102億元,到2010年超過1萬億元,達到11052億元。2004年至2008年,文化產業年均增速(現價)為23.28%,高于同期GDP增速近5個百分點;2008年至2010年,文化產業年均增速(現價)為24.19%,高于同期GDP增速近1倍。
文化消費需求旺盛,是我國文化產業超常規發展的條件之一。以電影為例:2006年,全國電影觀眾為0.98億人次、票房26.2億元,到2010年分別達到2.81億人次、101.7億元,觀眾人次增加近2倍,票房增加接近3倍。
關于我國文化消費需求規模,目前尚沒有權威的數據,絕大多數為估算或推算。目前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規模約1萬億元,是根據城鄉居民住戶調查數據估算出來的:2010年,全國城鎮居民6.69億,人均文化消費支出966元,文化消費額為6463億元;全國農村居民6.71億,人均文化消費支出約367元,文化消費額為2456億元。這兩項合計8919億元,再加上各級財政超過1000億元的文化支出,總量約1萬億元。
我國文化產業市場需求究竟有多大?文化產業發展會不會“曇花一現”?目前,我國城鄉居民用于文化消費的比例較低。2010年,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占消費支出的7.2%,農村居民為8.4%(其中含文化用品購置費)。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居民文化消費占比約為15%~18%。如果取下限15%估算,全國文化消費總量將會增加近1倍,約9000億元。
成長中的文化產業需要投資拉動
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推算,文化消費需求都是潛在的,要轉化為現實需求,關鍵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以電影為例:近年來,故事片產量大幅增加,2006年為330部,2010年增加到526部,但進入影院公映的不足一半,這說明,在內容上,急迫需要從追求產量轉向提高質量;在渠道上,影院及銀幕短缺已成為制約電影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近幾年,全國城鎮影院和銀幕數量顯著增多,已從2006年的3425塊增加到2010年的6256塊。但是,我國人均銀幕水平依然很低。2010年,我國城鎮每10萬人擁有1塊銀幕,美國平均8000人擁有1塊、韓國平均2萬人擁有1塊。要達到韓國人均銀幕水平,全國城鎮銀幕將超過3萬塊,即在現有的基礎上翻兩番。
文化產業本質上屬于內容產業,但離開了渠道,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就會受到很大制約。因此,文化產業是內容生產和傳播渠道的統一體,迅速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也需要“兩手抓”,一手抓內容生產,一手抓渠道建設。
解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擴大投資已成當務之急。仍以電影為例:全國城鎮要達到3萬塊銀幕,每個影廳按容納150名觀眾的中等規模估算,投資規模將不低于500億元。假定全國城鎮再建2500座影院,每個多廳影院基建費用按2000萬元估算,投資規模也在500億元以上。
文化傳播渠道除影院外,還包括廣播電視傳輸網絡、書報刊發行、劇場等,都一樣面臨擴容或改造的任務,需要保持較大的投資規模。此外,影視制作、舞臺演出、動漫游戲、新聞出版等內容生產要擴大經營規模,要在轉型升級中進行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都需要有巨額資金的支撐。保持一定的投資增長速度,是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
文化生產社會化是大勢所趨
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取決于文化生產方式。過去那種手工業或作坊式的文化小生產方式,顯然已經同集中式、大規模的文化消費需求越來越不相適應,文化生產的集中化、社會化已成為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發展文化產業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當居民物質需求達到一定程度后,對精神文化需求的總量在增加、范圍在擴大,文化消費不僅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而且像當年耐用消費品需求一樣在較短時間內集中爆發。文化消費方式的變化,必然推動文化生產方式的變革。改革較早、市場化程度較高、產業初具規模的行業,如影視劇生產,由于調整了市場準入政策,吸引民營資本踴躍投資,基本完成了從小生產方式向社會化大生產的過渡。
文化生產的社會化,是文化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的助推器。當前文化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實力弱,是造成市場集中度低、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嚴重不足的主要原因。隨著文化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文化企業間的重組、并購將越來越頻繁,推動資本和資源向優勢企業適度集中,形成一批骨干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加快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集中度。
文化是精神層面的,它無論以什么樣的形態存在,一經形成就會憑借其極強的滲透力、借助多種方式進行傳播,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以至于生存方式。文化的這一特性及其社會化生產方式,將推動文化產業滲透于國民經濟各行各業,與制造、信息、旅游、包裝、建筑裝飾等產業融合,不僅能夠提升文化的表現力、傳播力和影響力,而且能夠提升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品牌價值和附加值,為提升文化軟實力開闊視野、拓展思路。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