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1年10月07日《北京日報》
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有力推動下,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規模實力不斷增強,初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文化產業已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途徑,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新形勢,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文化產業”概念,指出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
黨的十六大明確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強調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標志著我們黨在文化建設的認識上實現了一個重大突破,對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黨的十七大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高度,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作出新的部署。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務院頒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系統提出了新形勢下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重點項目和扶持政策,這是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標志著中央把發展文化產業提升為國家戰略。
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專題進行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明確將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三加快一加強”文化改革發展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
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新時期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大幕正在徐徐拉開……
推進文化領域戰略重組
2010年11月,遼寧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公司與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新華發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股權合作協議,借助上市平臺打破區域障礙,實現跨地區合作,為進一步整合優化出版資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語文出版社、中國教學儀器設備總公司、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公司等單位整合組建成立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2011年7月19日,中國科學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人民郵電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等單位聯合成立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各地各部門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把轉企改制與改組、改造結合起來,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著力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布局結構,文化產業呈現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2010年,全國經批準成立的120家出版集團、報刊集團、發行集團和印刷集團資產總額3234.2億元、主營收入1785.8億元,在書報刊出版和出版物發行領域所占比重分別達73.5%和53.8%,“行業龍頭”的地位與作用初步顯現。目前,全國已形成一批總資產和總銷售收入超過或接近百億的“雙百億”大型骨干文化企業,文化產業的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大力發展新興文化業態
新興文化業態是文化產業最具發展潛力的部分。
各地和各有關部門積極推進文化與科技、旅游、創意、信息等產業的融合,大力發展數字內容、網絡文化、手機電視等新興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產業結構升級,各類新興文化業態發展迅猛,各種新的文化產品形態和文化服務業務層出不窮,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2010年6月29日,浙江華數傳媒網絡有限公司與淘寶網在杭州宣布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華數淘寶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將全面打通互聯網與電視終端,電子商務也因此成為三網融合試點后首個有實質內容的跨網應用。
紅色旅游已經成為我國旅游業重要組成部分和生力軍,6年共接待游客13.5億人次,其中2010年4.3億人次,占國內旅游人數的20%,帶動直接就業人數91.2萬人、間接就業371.1萬人,綜合收入超過4000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文化產業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9月16日發布的報告,2010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達到1105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2.75%。2004年-2008年間,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年均增長23.3%,高于同期現價GDP年均增速近5%;2008年-2010年間,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年均增長24.2%,繼續較大幅高于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