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1-10-07 《光明日報》 趙志立
現代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把經濟增長方式歸結為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兩種類型。文化產業具有明顯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和“集約型經濟”的特征。在文化產業中,文化、信息、技術、教育等智力資源要素和文化資本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不受土地、資源、資金相對稀缺的限制,其資源具有可再生性和不可窮盡性。一般物質產品消費隨著資源、人力、資金的不斷投入,其邊際效應不斷下降;而文化產品可以共用共享、重復使用、低成本復制,在消費主體的多次不同體驗中實現“價值增值”。
文化產業與其他傳統產業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和滲透性,通過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把文化理念滲透到傳統產業的設計、生產、營銷、品牌和經營管理環節,通過增加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改變傳統產業的價值鏈條,從而提升傳統產業的觀念價值和經濟價值。文化產業還可以促進社會資源逐步從傳統產業流入現代服務業,開拓藝術型、知識型、體驗型、休閑型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促進經濟增長從單純追求以物為本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向以人為本的GNH(國民幸?傊担┺D變,發揮文化產業在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中的特殊作用:
首先,它能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據統計2009年,我國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到49.6 %,但這一數字與發達國家的60%―80%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這也說明在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我們一方面要加快文化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促進傳統文化的升級換代,發展數字傳媒、網絡文化等新興業態,另一方面加快文化產業向其他產業的滲透和融合,促進傳統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文化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
其次,它將推進自主創新。文化產業又稱創意產業,是“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和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從廣義上來講,文化創意就是文化產品的觀念、內容、方法、技術的創新。比爾・蓋茨說過:“創意具有裂變效應,一盎司創意能夠帶來無法計數的商業利益和商業奇跡。”今天,中國社會進入到一個創新驅動的新階段,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已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雙引擎。
再次,它將推進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美國的文化產品占據了國際文化貿易市場達42.6%的份額,而中國僅占1.5%。這種文化貿易的巨大落差,與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國應有的國際地位很不相稱。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僅能夠促進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且能夠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還將極大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據統計,中國高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而獲得。文化產業主要不是依賴由物質、生態、環境等自生性資源,而是依靠知識、技術、智力、靈感等再生性資源,這類資源來源于人的創造力、技能、才華等非物質因素,它可以通過教育、培訓和社會環境的激發來創造和再生的,具有低成本、無污染、多次利用等突出的優勢。我們要在深刻認識文化產業基本特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精神文明、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在推動包容性增長,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