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1-06-13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
◆編者按
近年來,山東全省上下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繁榮發展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工作部署,文化改革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文化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當前,文化產業正處于大改革、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大發展蘊藏著大機遇。在“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面對全國文化改革發展呈現的嶄新局面,全省上下應該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和坐不住的壓力感、責任感。為進一步增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的自覺性,發揮文化產業在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中的獨特作用,把握文化產業發展新的戰略機遇,本報今起推出“把脈山東文化產業發展”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2010年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節點。這一年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首次將發展文化產業的目標定位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同年7月,山東召開了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振興大會,出臺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今后5年,與全國一樣,山東將處在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又一次轉型與改革的關鍵階段,也是文化產業成長為“支柱產業”的關鍵時期。5年間,山東文化產業要排出怎樣的“時間表”,走出什么樣的“路線圖”,才能完成“成為支柱產業”這一目標?
逼出來的目標——
支柱產業的“時間表”
在2010年7月召開的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振興大會上,山東省首次提出力爭用5年時間,文化產業增加值翻兩番,逐步成為山東省支柱產業的目標。根據一般的說法,成為支柱產業的最低標準是占GDP總量的5%。按這個標準,再結合山東省“十二五”規劃“翻兩番”的要求,到2015年,山東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到5000億元,年均增幅超過30%。這個指標,在“十二五”規劃的所有經濟指標中是最高的。
為什么是文化產業?又為何是在2015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要擔當起成為“支柱”的重任?
從宏觀經濟規律來看,經濟增長率通常在人均GDP達到1.1萬國際元左右下臺階,從高速增長階段過渡到中速增長階段,增長率下降幅度約30%-40%。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的研究表明,我國將在2015年前后,進入增長速度回落的時間窗口,由近些年的10%以上的增長率下調至7%左右。這個條件的出現,對“轉方式”形成了直接壓力,提出了具體的時間要求。也正是在這樣的壓力和要求下,文化產業必須擔當起“轉調”的重要角色,在2015年前后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以抵御增速下降對現有發展模式造成的沖擊。換句話說,到2015年,使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這是一個逼出來的目標,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家從宏觀經濟的層面制訂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時間表。
5月14日,在深圳文博會開幕這天的文化產業發展座談會上,文化部部長蔡武透露,文化部目前正在起草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工程已經被列入國家《“十二五”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據初步測算,到2015年,我國文化產業總值應達到2.75萬億元,其中特色文化產業所創造的產值將達到1.5萬億元左右的規模,通過聯動效應帶動地方相關特色產業增加5000億-6000億元產值,特色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能吸納約4000萬人就業創業。
1.5萬億的大蛋糕,這是并非人人能免費享用的盛宴。山東能從中分得幾杯羹?
到2015年,產值達到5000億元,占GDP的7%左右,年均增幅超過30%,這幾個關鍵的數據給出了山東文化產業發展的時間表。
年均增幅超過30%,這個目標在一些人的眼中已經稱得上超常規了。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目標:其一,與自身相比,目標的提出有其現實基礎。2010年,全省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已達1230億元,在全國四個文化產業增加值過千億的省市中位居前列,“十一五”時期山東文化產業增加值現價年均增速18.79%;其二,如果與其他先進省份相比,這個數字就顯得不那么超常規了。先說成為支柱產業的目標。截至2010年,全國已有北京、上海、廣東、湖南、云南5個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當地GDP的比重均超過5%,成為支柱產業。我們的目標,已是別人當前的起點,時間上的差距,讓人坐不。辉僬f總量,2010年,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524億元,占全國的1/4,廣州、深圳兩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之和就接近或超過了山東省。體量上的差距,讓人有壓力;第三說增幅,江蘇、安徽過去五年的文化產業產值增幅都在30%以上。今后五年,天津、陜西等多個省份也都把文化產值的增幅定在了30%以上。在全國,有廣東、湖南、安徽、河南、湖北等省推出了文化強省戰略,廣東計劃在今后五年內至少投入250億元用于支持文化強省建設,每年扶持兩到三家文化企業上市。速度上,人人都在分秒必爭,作為追趕者,我們必須有更快的速度。
文化產業在我國只有十年的發展歷程,大家曾都在同一起跑線上,F在為什么有那么多強手跑到了我們前頭?居危思變,在山東文化產業發展的時間表上,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只爭朝夕。
夾縫中的急行軍——
支柱產業的路線圖
與一張只爭朝夕的倒排時間表相配,必須再有一張環環相扣的路線圖,山東文化產業才能在今后的五年間,順利地成長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
同樣是在深圳文博會開幕第一天的文化產業發展座談會上,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守剛提出了下一步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的“一二三四五”思路,即一個引領(規劃引領)、兩個結合(文化與科技結合、文化與金融結合)、三大載體(大項目、大集團、大園區)、四大平臺(創新創業平臺、人才培養平臺、投融資平臺、交易平臺)、五千億目標。
如果詳解“一二三四五”思路為山東省文化產業制訂的路線圖,我們不難發現,“規劃引領”和“五千億目標”在宏觀層面規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目的地和走向,而“二三四”思路的每一針,都扎在了山東省文化產業的病穴上。
強調文化與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正是因為山東省文化產業的結構嚴重不合理。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的比例為15:30:55,與全國平均水平的42:18:40尚有差距,更別說是先進省份的比例了。上海的核心層占文化產業的比例已達64%。與此相關,山東省的新興文化產業所占比重少,文化產業增加值的75%來自傳統產業。從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結構看,東西部發展極不平衡,青島一枝獨秀,占全省1/3,“藍色經濟區”合計占全省9成,而文化資源豐富的魯西反而發展最慢。
骨干文化企業少,中小文化企業多,特別是缺少“航母級”的大型文化集團,是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又一弱項。全國已上市的45家文化企業中,山東僅在外圍層、相關層有兩家,核心層一家沒有;全國文化企業30強,山東省僅一家入圍。而文化企業營業收入過百億的也是零。文化產業園區存在同樣的問題,全國六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山東省的曲阜新區位列其中。但與深圳華僑城總資產逾500億元,其中文化產業凈資產已近64億元的規模相比,曲阜新區的示范帶動作用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四大平臺的建設,則劍指破除行政區劃、體制機制等人為造成的“市場孤島”,使資金、人才、傳播渠道等要素自由流動。目前,山東省以有線電視網絡整合為代表的理順傳播渠道,以大眾報業集團和山東文化產權交易中心共同出資設立的山東文化產權交易所為代表的建立文化資本對接平臺等舉措,都還處在起步和破冰階段,如果沒有創新性舉措,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趕超已先行一步的深圳、天津等地。
此外,山東的經濟一直是“大象經濟”,國有資本主導的大企業占主導地位。反映到文化產業上,表現為國有文化企業一支獨大,除民營書業外,其他民營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影響力弱。而在廣東,民營文化企業發展迅猛,企業和從業人員數量已占全省文化企業及從業人員總數的80%。沒有社會資本和民間力量的參與,山東文化產業要有飛躍式的發展,難上加難。
在標兵與追兵夾縫中發展的山東文化產業,其發展的路線圖已經非常清晰,但從起點到目的地的每一步,都需要我們以急行軍的姿態走實走好,揚長避短,才能迎頭趕上。
理性規范下的大爆發——
支柱產業的內生力
發展文化產業,時不我待,慢不得;同時,文化產品生產又有其自身的規律,盲目著急,四處點虛火的做法同樣要不得。
文化產業是內容產業,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創意和創新。如果要描繪一下文化產業內部的發展流程,應該是優秀的文化新產品支撐起強大的文化企業,強大的文化企業聚集、延伸形成文化產業。他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文化產品細胞核→文化企業細胞→文化產業機體。
在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上,寫滿了緊迫感這幾個字。這種緊迫感要轉變為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必須激發文化產業的內生力。
首先要以文化產品的消費促進文化產品的生產,進而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文化的力量來自擴散性,只有當一種文化廣泛傳播時,才會產生強大的力量。同理,文化產品只有在市場中被消費才會帶來經濟效益、產生真正的文化影響力。此前,我們的文化產品僅僅滿足于“領導看了”或“得了大獎”,之后就刀槍入庫,這對文化資源和文化生產來說是極大的浪費。去年,山東省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支出1000億元,潛在文化需求達5000億元,我們的文化企業,只有生產出適合人們需求的文化產品,才能將這一潛在文化需求挖掘釋放出來。
其二,要避免文化產業硬條件發展過熱、軟條件發展滯后。20世紀九十年代,各地紛紛搞主題公園,近年來,各地又一窩蜂地搞文化產業園、創意產業園、動漫產業園……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300多個文化產業園區,但實際收益很少,且多數來源于園區餐飲業。以動漫為例,全國有20多個城市要打造動漫之城,有56個不同層次的動漫節在舉辦,但很多基地實際上連一部有名的動畫片都沒有。文化產業大發展不是文化產業“大躍進”,而且,文化產業發展的標準,也不應沿襲過去GDP統計的那一套,而應有符合發展規律的衡量準則。
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內容創意、人才和技術,圈一塊地、建一群樓容易,但沒有創意人才,生產不出優質的產品,還是空的。即便把好萊塢原樣復制過來,如果沒有了名編劇、名導演、名演員和一整套成熟的資本、市場運作機制,也產不出一部大片,更不會形成電影工業。相反,不需要多少地,也不用多大的樓,一個趙本山可以讓劉老根大舞臺全國開花;一個楊麗萍可以支撐起一臺云南印象,帶出全國的“印象熱”。再沒有一個產業像文化產業這樣依賴于領軍人才的作用了。
實際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僅僅在少數具備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品牌優勢的地區通過市場行為自然形成產業聚集,如美國洛杉磯的好萊塢、紐約的百老匯、英國倫敦西區的演出中心、印度的寶萊塢等等,僅靠政府土地政策和資金投入的直接推動,遍地開花建文化產業園是違反產業規律的行為。四處點虛火、盲目著急,非但不能使文化產業的發展有真正的飛躍,還會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埋下隱患。
文化產業的爆發力,有賴于全體從業者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有賴于文化企業競爭力的全面提升,有賴于鼓勵創業、創新的政策和制度不斷完善,有賴于寬松、穩定的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由此引發的文化生產力的爆發,必然使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步入嶄新的階段。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