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警惕文化產業園區同質化房地產化
仿佛在一夜之間,文化創意產業風起云涌,許多地方開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在一片繁榮熱潮的背后,文化產業園區間同質化競爭嚴重,造成大量資源浪費。一些地方甚至打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旗號,暗中圈地做房地產項目,亟須引起相關部門高度警惕。
翻開湖北省武漢市經濟版圖,文化創意經濟更是星羅棋布:該市的7個中心城區中,6個區已明確各自的文化創意園區,建成和規劃在建的已達幾十個。
龜山腳下,漢陽區投入3000多萬元對原824工廠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營運,打造“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江岸區以350億元重塑“漢口之心”,文化創意產業是其重中之重。在“活的武漢近代史書”曇華林,武昌區建設曇華林藝術村,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在漢口北湖之濱,江漢區的花園道藝術生活區瞄準武漢創意工作、藝術生活的新坐標。
此外,還有戶部巷漢味風情文化園、東創研發設計創意園、楚天181文化創意產業園……
武漢大學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教授表示,我國文化產業園發展的歷史雖然比較短,但發展勢頭猛、數量增加快。如果按一個省份平均10個文化產業園來計算,全國就有不下300個文化產業園,實際上有的省市遠不止10個。
在文化創意園區急劇擴張之下,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卻不令人樂觀。
“創意園區開了一個又一個,可里面的內容呢?”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葛劍雄直陳憂慮,“有的企業掛羊頭賣狗肉,打著文化產業的旗號攬資金、攬政策,做的事情卻和商場沒區別。”
圍繞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華梅今年提交了關于“促進文化產業合理健康發展,防止一哄而上”的提案。
“大家一提文化產業既顯得很時髦,又能享受到經濟上的優惠政策,何樂而不為?”華梅說,園區間同質化競爭的結果則是文化產業領域魚目混珠,“從一開始就使某些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步入紊亂、膚淺和低俗的境地”。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園區建設主體五花八門,園區自身起點不高,大都是傳統的文化產業,朝陽產業很少。
對比武漢各區的創意產業園定位后,半月談記者發現這些產業園有許多雷同之處。東湖高新區“中國光谷創意產業基地”和漢陽區龜山北路“創意產業園”的項目招商概述上,都有一段相似的話:充分利用現有老廠房、倉庫和廢棄設備等工業遺址,進行二次規劃。吸引海內外創意領域知名企業和國際著名創意大師進駐。
湖北省委宣傳部改革辦副主任吳慶華表示,現在許多地方都在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一直沒有明確誰定位、誰規劃、誰主導、誰牽頭。許多地方的文化創意產業園都是一陣風重復建設,造成大量財力、人力浪費,難以收到預期效果。
業內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在當前國家對房地產進行嚴格調控的大背景下,一些開發商打著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名義進行投資,文化產業只是幌子,實質是房地產開發。而地方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對這種模式也樂此不疲,既有發展新興產業的政績,又能推動房地產開發,增加GDP和財政收入。
吳慶華表示,現在大量資本急欲尋找投資的機會,如果任由各地隨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任由一些地方利用園區圈地做房地產項目,最后受傷的恐怕是尚處在發展中的創意產業。
吳慶華說,真正的文化創意產業是什么、國家該如何扶植,相關政府部門扶植思路并不清晰。實際上,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涉及國土、科技、文化等多個部門,在發展建設過程中需要一個核心主體,以紐帶方式將多個部門串聯在一起,但眼下卻缺少核心主體。
傅才武說,目前,某些創意產業園并沒有產業支持,難以發展下去,其中往往存在房地產商以文化創意產業名義低價圈地的現象。雖然文化部每年嚴格控制申報文化創意國家示范園區的數量,但是嚴管利用創意園區囤地做房地產項目,恐怕不在文化部管理范圍內。地方政府有政績沖動,希望借此帶動城市建設,文化部無力控制地方政府規劃。如果當前我們園區的管理體制不及時改變,借文化創意產業園囤地的現象也就難以遏制。
國家土地督查武漢局有關人士表示,各地建設創意產業園都報經本地發改委立項審批,相關土地報批手續應該是完備的,土地督查部門只能查出違法違規用地,對于這種借文化創意產業園囤地進行房地產開發的,目前尚沒有開展專項檢查。(《半月談內部版》2011年第5期/記者 廖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