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魏鵬舉
《 人民日報 》( 2011年04月08日)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2008年我國文化產業最大的一塊經濟業績是由文化產業的相關層即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創造的,從業人員占了44%,營業收入占了56%。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我國整體經濟增長在結構特征上基本類似,靠低端制造與流通業支撐,產業附加值低,根本上是創新拉動力不足。
當前,我國文化企業普遍規模偏小,同質化經營問題嚴重,產業鏈整合能力較低。這主要是計劃經濟和事業體制遺留下來的問題,文化行業被行政與地域條塊分割,文化單位普遍市場意識不足、市場能力匱乏,經營業務單一,地域局限突出,產業化運營水平低下。這樣的市場主體和經營格局很難真正重視文化原創力價值。
在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中,我們需要積極鼓勵文化企業盡快提升現代企業治理水平,增強市場化的發展能力,構建以內容為核心資源的文化產業鏈經營模式。內容創意猶如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創新,需要長期、大量、高風險的研發投入,它的價值在于為企業提供獨有的核心競爭力,為商業模式清晰的產業鏈提供動能。新聞集團的利潤80%來自媒介渠道的租金即廣告收益,而媒介渠道之所以能夠賣出高價格,最根本的資源是大量不斷培育和集聚好感與關注的好的獨特的內容。文化產業具有典型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特征,文化創意產品的初始研發投入成本高,但復制、生產、傳播、衍生開發等后續的價值延伸增值的成本卻很低。因此產業鏈越長,文化創意的無形價值的開發和利用越充分,企業的利潤就越大,回饋反哺內容創意研發的力度越大、積極性越高,企業的長期競爭力越強。
建立以內容研發帶動文化產業價值鏈循環增值的先進文化企業經營模式,文化產業界至少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其一,建立鼓勵創新、保護創新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文化內容創意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公共外部性,個別企業的文化創意研發所帶來的創新價值會產生一定的溢出效應,會讓追隨者及后來者搭上創新的順風車。因此,公共財政需要對于企業的文化創意研發有一定的激勵性補償或稅收優惠措施,同時政府及相關社會組織要積極完善和落實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充分保護文化創意等無形資產的價值,保護企業對于文化內容研發的投入積極性。
其二,增強企業聚合文化資源、培育創意資源的信心與能力。企業要建立內容為王的經營模式,需要對文化資源進行長期的積累,需要發掘和培養一大批文化創意人才及相關的技術創新人才,這是一種長期的高風險投入。這就需要企業能夠真正從戰略和實踐方面意識到這種投入與積累對于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所具有的重大而現實的意義與價值。這種先進的文化企業經營模式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文化企業的戰略眼光,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打破條塊分割的文化傳媒渠道與市場壟斷,增強從事文化內容制作單位在文化產業市場化交易中的議價能力,讓寫書的、做影視創作的、搞動漫制作的能夠與出版發行機構、院線、電視臺等有平等的討價還價的機會,讓創作者能夠獲得足夠的收益。
其三,發揮社會資本在文化產業鏈整合方面的積極作用。我國現在的文化企業大多規模較小,往往只是文化產業鏈環節中的一個特定角色。規模較大的往往是一些掌握出版、發行、播出等媒體渠道資源的國有壟斷性文化單位,它們往往不需要進行內容研發的風險性投入就可以獲得較大的利潤,因此文化原創動力不足。社會資本對于文化產業的投入積極性越來越高,但往往受制于文化體制或地域的局限,大多只是在個別文化市場領域(如藝術品、電影等)進行一些跟風性的過度投資,對文化產業的整體健康發展作用不大。如果能逐步理順文化市場管理機制,引導社會資本進行跨行業、跨地區的并購整合,提升文化產業的市場集中度,將文化內容研發環節與制作、生產、傳播及衍生開發的環節有效鏈接,我國就會逐漸形成一批具有文化全產業鏈運營規模、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文化企業。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