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1年03月31日 09:32:38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連續推出《藝術品“份額化”交易事件》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同時也讓人們思考金融與文化的關系。且不去細究藝術品“份額化”的內幕與是非,單是從中透露出的文化產業發展的一些新苗頭就應讓人引以為鑒。
將《黃河咆嘯》與《燕塞秋》兩件藝術品股票化,操盤者振振有詞:“這是金融創新”。此種解釋聽來耳熟:“金融創新”曾讓華爾街源源不斷地獲得資金,成為美國百年基業的“功臣”;同樣,“金融創新”也令華爾街形象一落千丈,讓美國深陷金融危機的泥潭。次級信貸、擔保債務憑證(CDO)、信用違約掉期合約(CDS)等過度創新的金融衍生品,被稱為“金融毒藥”,也讓人們在國際金融危機深淵中談“金融創新”而色變。
國際金融危機留下的最大“遺產”是讓人們看清了金融的“貪婪”本質——金融創新不能肆意妄為,再炫爛的泡沫也有破滅之日,再美麗的謊言也有“詞窮”之時。創新并非“永無止境”,而是要有節制,要有實體產業的支撐。這些“遺產”將深刻在華爾街人的記憶中,也應當為中國人所警醒。
文化產業堪稱中國金融投資的最后一塊“處女地”,伴隨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和國家對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政策的密集出臺,一向對文化產業不屑一顧的“金融資本”,開始向文化產業挺進。去年十多家文化企業成功上市,借助資本市場融資104億元;去年文化產業中長期貸款累計新增276億元,同比增長61.6%,為一批文化企業迅速做大做強注入了資本血液。
相形之下,我國的文化產業還不太善于應對這種與金融對接的新形勢——一些上市的文化企業,手握重金,誘惑和機會多了,反倒比創業時更迷失了方向,有的甚至不再專注于“內容”主業,嫌文化產業來錢慢,而傾向更“賺錢”的房地產、醫藥領域。此外,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相比金融業中那些老到的投資家來說,還顯“幼稚”;文化產業極易被“操縱”,有“產業”無“文化”,偏離發展初衷。最后,處于上升期的文化產業還是亟待扶持的“弱勢”產業,總產值才1萬億元,容易成為資金雄厚的“玩家”用來“作秀”或“攬活”的行業。
金融是一個工具,用得好,能成為振興產業的血液;用不好,則是掠奪財富的利器,是傷害產業的“毒藥”。文化產業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和環境,中國文化產業這棵幼芽還需精心呵護,尚經不起金融危機的折騰和洗禮。文化產業與金融業對接僅僅是一個開始,一方面要繼續用金融資本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擴大規模、提高集聚效應,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警惕金融的貪婪,謹防文化產業被功利化。
值得一提的是,現階段,中國文化產業最需要做的是培育合格市場主體、做強產業基礎,所有的金融創新都應服務于這個目標,而不能假借創新之名,行投機之事。超越于發展階段的“創新”是有風險的。只有文化產業基礎扎實了,創新才有價值,產業才可以持續。(張玉玲)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