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1年03月07日 09:07 來源:人民日報
編者的話
在過去的五年,中國交出了亮麗的經濟答卷,文化的答卷同樣令人刮目相看。文化產業發展速度之快,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北京、上海、廣東、湖南、云南等省份,文化創意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實現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一躍成長為“支柱產業”。“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機遇難得,發展前景廣闊。今天,我們請來五地的代表委員,談談關乎“國家戰略”的文化產業,“開局之年”如何再出發。
對話人:
邵志清代表(上海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
葛劍雄委員(復旦大學教授)
雷于藍代表(廣東省副省長)
張工代表(北京市發改委主任)
楊勁松代表(云南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總經理助理)
葉文智代表 (湖南鳳凰古城旅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跨越5%:從“新引擎”到“支柱產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北京、上海、廣東、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按照國際標準,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以上,才能稱之為支柱性產業。昔日的“新引擎”,如今已經長大長壯,具備了對經濟的支撐力和帶動力。
從860米的一條街、100來家中小公司,到擁有800多家設計類企業的產業帶;從最初的年產值10億元,到2010年的總產出150億元。這是發生在以建筑規劃設計和工程類學科聞名的同濟大學周邊的產業傳奇。
陽春三月,七彩云南開始進入旅游旺季。不少到麗江的游客都會被極具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表演《麗水金沙》深深吸引。作為云南文化產業的標志性劇目、由民營文化企業唱主角的《麗水金沙》自2002年5月開演以來,至今仍保持一天3場、場場爆滿的奇跡。2009年,云南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360億元,占到全省GDP總量的5.9%。
上海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邵志清代表說,上海文化創意產業起步于2004年,短短幾年即形成了研發設計、文化傳媒、時尚消費等五大門類的創意產業基地,吸納6000多家文化創意類及其配套服務企業。2009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總產出3900億元,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9.31%。
從2005年12月做出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大決策以來,北京共出臺扶持重點文化創意行業等19項政策,投入增量文化建設扶持資金50多億元。2009年增加值1497.7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2.6%。2010年上半年,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804.3億元,成為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
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代表說,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推動廣東文化大省建設進入新階段。2010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2524億元,比2006年增長154%,占GDP的比重為5.6%。
對于湖南文化產業,最感性的認識就是湖南的電視、動漫。2006年以來,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連續5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2009年,湖南文化產業總產出1594.26億元,增加值682.16億元,占GDP比重達到5.1%,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中部地區增長速度最快、發展前景最優、創新能力最強的產業之一!
這幾個省市的發展,與來自全國的一組數字,清晰地傳達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速度。
面對金融危機沖擊,文化產業逆勢上揚,2009年上半年,我國文化產業增速達到17%,大大超過GDP和第三產業增速;動漫、網游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截至2009年,全國文化市場經營單位239571個,從業人員1294912人,固定資產原值約1088億元的規模,利潤350.5億元,新創增加值約692.3億元。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委員認為,產業結構轉型及區域功能提升,給了文化創意產業大發展的機遇,而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增長,又成為“調結構”的抓手。
未來五年文化產業釋放更多力量
未來五年,已經成為支柱產業的幾個省市,文化產業將如何繼續提速?
上海市“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大力發展金融、航運物流、現代商貿、文化創意等重點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已被看做城市未來支柱性產業之一。到“十二五”末即2015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將達到210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
廣東則提出文化產業增加值力爭實現年均增長12%以上,占GDP的比重2015年要超過6.5%。
湖南1月份召開了文化強省建設推進會,提出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是實現年均20%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全省文化產業總產出達4800億元,增加值達2000億元以上,占GDP的比重達到7%。
2010年,云南出臺了《云南省近中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演出演藝、民族民間工藝等十大特色主導產業,努力構建富有云南特點、結構合理的文化產業體系,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在2015年超過8%。
北京市發改委主任張工代表介紹,“十二五”期間北京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把該由政府做的交給政府,把屬于市場的交還給市場,促進資源整合和市場主體培育,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系統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著力培育文化市場新主體,鼓勵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聯合和兼并重組,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競爭力強和品牌骨干文化企業。
云南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楊勁松代表說,如果說過去五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那么未來五年,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將釋放更多的力量。
動力來自改革 活力來自市場
“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比如北京,近百家演出場館像“撒芝麻鹽”般分布在10多個行政區,難以形成大規模聚集效應。對比而言,紐約和倫敦的演出場所總量比北京少得多,但一條百老匯大街集中了四十幾家劇場。如何解決文化建設的合理集中問題,形成文化聚集區?
比如上海,2009年上海創意產業人均創造增加值12.09萬元,低于上海人均勞動生產率13.96萬元的指標,說明上海制造業仍偏重于生產率和附加值相對較低的加工制造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居多,而在附加值高、創意優先的創意產業領域尚未取得跨越式發展。如何解決創意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創新活力不足的問題?
“與經濟發展相比,我國的文化建設相對落后,現在仍處于‘補課’階段。”楊勁松說,當前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一個跨大步、一個跨小步”,“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現象突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規模、層次、水平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相比不相稱,總體上處在粗放發展、數量擴張階段,集約化程度低。
資本不足也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癥結所在。雷于藍說,長期以來,我國文化領域主要依賴政府投入,投融資渠道單一。2010年初深圳幾位搞3D動畫創作的年輕人在動畫中加入園林、水墨畫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發明了一種新穎的數字創意技術,市場前景看好,但遇到資金瓶頸。幾番周折才找到投資商,完成了技術市場轉化。“雖然有些地方政府也提供一些譬如創新資金,甚至設立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專項基金,但覆蓋面嚴重不足。”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有兩種基礎,該地區既要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傳統積淀,又要有新興產業的較快發展,成為創意基礎。”湖南鳳凰古城旅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葉文智代表認為,一些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存在“一哄而上、過度虛火”的問題。在有的城市,初步建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僅是個名號,沒有實質性內容,最終變成人氣不旺的商區或者工業園區。不同省份的文化創意產業應著力發展區域性的重點項目,根據各地的文化積淀、歷史傳統和資源稟賦,各有側重,走特色化發展道路而不是盲目重復,走集約式發展而不是粗放式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識產權和原創性的知名文化品牌。“畢竟文化創意產業不是掛在墻壁上,藏在博物館里,而是貼近群眾生活的。”
。ū緢笥浾咄趺骱啤⒔、羅艾樺、侯琳良、王莉采訪整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