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月28日,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四部門負責人在中央外宣辦舉行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新聞發布會上,通報了“十一五”時期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介紹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舉措,并就各界關心的問題做出解答。
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說,“十一五”時期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創新發展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文化體制改革邁出關鍵步伐,有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初步形成。第二,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第三,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整體規模和實力快速提升。
“十二五”新聞出版業發展目標: 實現總產出2.94萬億元
新聞出版總署黨組副書記、副署長蔣建國介紹,“十一五”時期,是我國新聞出版業大發展的時期。“十二五”時期,是新聞出版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此,制定了“十二五”時期新聞出版業發展的各項任務、目標和措施,提出到“十二五”時期末實現總產出2.94萬億元。為確保發展目標的實現,當前要著重抓好六件事,這就是指導轉企改制后的出版社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全面啟動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繼續推動新聞出版企業聯合重組,積極引導和規范非國有文化企業有序參與新聞出版活動,大力實施新聞出版系列惠民工程特別是抓好“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不斷深化新聞出版宏觀管理體制改革。
“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搞文化產業化”純屬誤解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現在社會上存在一種看法,認為“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搞文化產業化”,怎么看這種認識?
孫志軍回答:首先需要指出,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涉及文化改革發展的任何文件和領導同志講話中,從來就沒有講過“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搞文化產業化”。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我們科學地區分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任務是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干,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十一五”時期,提出并積極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各項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目標提前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產業是文化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根本任務是繁榮文化市場,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顯著特點是以市場為主導,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發展文化產業要積極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要降低準入門檻,鼓勵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此外,文化體制改革還涉及到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和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等多個方面。
我國三網融合已有實質性推進
在回答香港文匯報記者有關廣電總局推進三網融合情況的提問時,張海濤說,三網融合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要的戰略部署,國務院高度重視三網融合,專門成立了三網融合的協調小組,并且確定了三網融合的總體方案和試點方案及12個試點城市。現在電信部門、廣電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地按照中央的部署推進這項工作。
院團改革絕不是“甩包袱”
法制晚報記者問:現在有人說,“院團改革是想甩包袱”,您對此有何看法?
歐陽堅回答:國有院團轉企改制的目的絕不是“甩包袱”,也不是“養得起、養不起”的問題。改革的目的是要破除阻礙院團發展的那些體制機制障礙,改變以往缺乏生機和活力的狀況。按照中央的統一要求,我們要在繼續加大政府對國有院團扶持的前提下,通過事轉企,使其成為現代的、規范的演藝企業。
將積極推動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分期分批轉企改制
在回答中新社記者有關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情況的問題時,蔣建國說,對報刊出版單位進行改革是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必須要做的。由于我們國家報刊的數量比較多,情況千差萬別,這項改革成為一個難點、突出問題。對這個問題,新聞出版總署高度重視、知難而進,已經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進行了多方面的試點探索。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251家非時政類報刊轉制或登記為企業了,F在正在做的工作是抓緊研究制定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意見,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推動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分期分批轉企改制。在推動這些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的同時,還要促進報刊資源實現重組、結構調整,并且還要關停并轉一批不具備辦報辦刊條件的報刊出版單位,從而構建有利于報刊業快速健康發展的新格局。
廣電總局將盡快對廣播影視植入式廣告作出規定
廣電總局如何看待植入式廣告?在加強植入式廣告管理方面有何打算?在回答北京電視臺記者提問時,張海濤說,植入式廣告是大家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為此,廣電總局正組織力量,研究分析廣播影視植入式廣告問題,將按照堅持中國國情與借鑒國外經驗并重、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并舉的原則,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和有關主管部門的意見,盡快對廣播影視的植入式廣告做出規范,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切實保障觀眾的權益,推動植入式廣告健康有序發展。
四項舉措堅決抵制低俗之風
鳳凰衛視記者問:文化產業發展中可能會有一些良莠不齊的情況,對一些格調比較低下的文化產品有哪些管理措施?
孫志軍回答:文化低俗現象,古今中外都有表現。在文化體制改革實踐中,我們始終強調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決抵制低俗之風。我們將采取四個方面舉措:一是精心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文化產品,并在宣傳推廣、政府購買、市場營銷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二是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評獎。研究制定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文藝批評工作的意見,支持重要新聞媒體開辦文化時評類欄目節目,開展健康的文藝評論活動。規范文藝評獎辦法,不斷提高評價的導向性、權威性和公信力。三是加強對文化企業的引導和管理。規范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明確企業負責人任職資格,推動文化企業自覺擔當社會責任,服務人民群眾。在推薦優秀企業、文化企業30強和文化企業上市等項工作中,將社會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實行一票否決。四是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加大“掃黃打非”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力度,保護知識產權,完善日常監管機制,不斷凈化文化市場環境,促進文化市場規范發展。
(新華社記者周瑋 璩靜)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