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未來五年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一個產業的增加值占GDP5%以上,才能稱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這一提法充分體現了中央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也說明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文化產業已經形成初步積累,正在邁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對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文化產業被稱為“友好型”朝陽產業。它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市場潛力大等特點,易于與其他產業相結合,帶動相關產業轉型發展并催生新業態,成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可忽視的力量。
研究顯示,一元電影票房可帶來超過10元的經濟收益。2009年,電視劇資金投入50億元,形成了500多億元的廣告產值。影視動漫等內容產品的衍生產品和后產品開發,涉及玩具制造、旅游、餐飲服務、房地產開發、印刷出版、服裝、物流、娛樂產業等多個產業門類,形成了產業鏈和產業群,帶動效應尤為明顯。2010年,數字出版、動漫網游等新興文化產業平均增長速度超過50%。從戰略層面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直接影響著一國的文化軟實力。在現實中,一國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于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于該國是否擁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強大的傳播能力和打動人心的傳播內容。這就需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提供強大的支撐。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04年以來,全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超同期GDP增速。據初步估算,北京、上海、廣東、湖南、云南、湖北等省市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比重已超過或接近5%,成為當地經濟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相應的,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也大大增強。以新聞出版業為例,“十一五”時期末相較于“十五”時期,國際加工貿易由100億元增長到500多億元,版權貿易引進輸出比從2005年的7.2∶1轉變為2009年的3.3∶1,逆差明顯縮小。
然而,也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文化產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總體規模還不大、實力還不強。目前雖然增長勢頭強勁,但距離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與其他經濟門類相比,文化產業整體實力較弱,自身發展方式還有待進一步轉變。另一方面,文化產業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需要系統思考、協調解決。在“十二五”期間,應當著力解決一些關鍵性問題。具體說來,以下五對關系值得關注。
其一,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既具有商品屬性、經濟屬性,又具有精神屬性、意識形態屬性,它滿足的是人們文化、心理、精神上的需求。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一旦被消費,會不可避免地在人們的思想、意識、觀念及其行為上帶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另一方面,如果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市場上不受歡迎,經濟價值就無法實現,社會效益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證文化產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又把文化產業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二,產業發展與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發展文化產業,就是要實現經濟與文化的良性互動。運用文化元素來聚集資金、發展經濟,用聚集來的資金、通過產業化的形式來發展文化。既不能以消耗文化資源、逃避文化責任為代價追求單純的經濟效益;也不能不顧市場規律,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最終導致文化影響力的削弱。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資源豐富,這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寶貴財富。應當充分把握現代受眾的接受特點和心理特征,把傳統文化資源的優勢轉化成為文化產業優勢,生產出大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事實證明,只有在堅持文化傳承的前提下著意創新,文化產業才能獲得真正的活力,也才能贏得長久的發展。
其三,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之間的關系。一個產業要想健康、有序發展,政府能夠在三個方面發揮基礎作用:一是化解單靠企業本身和市場力量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構建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二是提供個體或單個企業無力承擔的公共服務等,如公共技術平臺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三是建立法律法規以實現有效市場監管。在此基礎上,則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吸引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發展文化產業,推動資本、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融入文化產業發展。政府的引導方式和重點關注領域不是一成不變的,應當隨著產業發展的進程不斷調整,以充分發揮市場力量、最大限度地激發文化創造力為目標。
其四,大型城市與城鎮鄉村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大中城市,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也往往將目光聚焦于中心城市。以電影為例,近年來廣電總局統計發布的電影票房信息均為城市票房,而且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型中心城市。但是就產業未來發展而言,應當使廣大的中小城市和鄉鎮農村地區參與進來,形成層次分明、相輔相成的發展格局,才能支撐整個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其五,投資拉動與消費拉動之間的關系。投資、出口、消費是推動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三駕馬車,但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都是依賴投資拉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十二五”時期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成長,需要加強消費拉動的作用。這就要多措并舉培育文化消費市場,以優質、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吸引消費者,通過不斷地擴大消費市場來拉動文化產業的成長。
總之,應當深刻認識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意義,深入研究文化產業自身的特殊規律,確立文化產業的統一評價體系。在此前提下,以更加科學的方式、更加務實的態度推動文化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十二五”期間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使文化產業的生力軍作用充分發揮,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經濟日報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