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24-06-08 09:26:08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6月8日消息,6月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如今,非遺正在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沉浸式”非遺體驗更加豐富。據統計,目前在1557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有超過99%的項目都擁有了持續在運營的新媒體賬號和內容。年輕的創作者們通過短視頻、直播平臺等傳播非遺,弘揚傳統文化,走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廣闊天地。
非遺老技藝迎來年輕新匠人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潘燕表示,短視頻、直播的創作較為便捷,能夠為不同地域的創作者和觀眾提供直觀交流的機會,新媒體成為了各地非遺內容的新“傳播場”。因為內容和風格貼合年輕人的習慣和喜好,平臺數據分析顯示,現在非遺短視頻創作者年齡以“80后”“90后”為主,而非遺內容觀眾和非遺產品消費者則以“90后”“00后”居多。
抖音發布的報告也顯示,截至目前,抖音上共有1428名非遺傳承人,其中30歲以下的有199人,同比增長72%,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95后”“00后”,成為傳承、傳播非遺的生力軍。
“95后”的戈伊(本名戈梽臣)出身評彈世家,是蘇州評彈蔣調第五代傳人,曾因“想當演員被爸爸騙去學評彈”等話題在互聯網引發熱議。2006年,蘇州評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隨著蘇州旅游的日益火爆,代表蘇州傳統文化的評彈也逐漸為人熟知,更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
戈梽臣父親年輕時,評彈演出機會較少,為了生活曾一度轉行下海;到戈梽臣這一代,直播等新媒體形式為戲曲演員提供了相對穩定的舞臺。2022年,戈梽臣開始嘗試把舞臺搬到線上,他擅長將傳統評彈技藝與流行音樂結合,如吳語版《煙花易冷》,收獲了眾多聽眾點贊。如今,戈伊抖音主頁的“蘇韻繚繞”和“蘇音雅韻”兩個作品合集累計播放量已達150多萬,讓更多人了解到了蘇州評彈的魅力。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95后”郎佳子彧也在用他的方式傳承和發揚著面塑技藝。
2019年8月,郎佳子彧在快手發布了第一支制作侍女面人的短視頻,至今已發布219個視頻作品,獲贊158萬次,現在,他多數短視頻的播放量都以萬為單位。“通過短視頻,觀眾見證了各種顏色的面團在我手里變為哪吒、紂王、妲己,甚至一些從未想象過的形象。”郎佳子彧表示,在堅持創作傳統題材的同時,他還會結合時下熱點來制作面塑,“熱播的影視劇、動漫以及社會熱點事件,都可以是創作素材,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我的視頻開始關注面塑技藝,對非遺和傳統文化產生更大的興趣。”
郎佳子彧和他的作品(受訪者供圖)
立足創作 引發共鳴
談到如何平衡流量與創作,郎佳子彧的想法是在創作中堅持傳統和自我表達,并在此基礎上想辦法被更多人看到。作為非遺傳承人,他深知流量提供了觸達更多觀眾的機會,但要留在觀眾心里,讓這項技藝在人群中真正擁有影響力,還是要依靠好的創作。
“在選擇創作題材時,我會選擇一些年輕人關注、自己也有表達欲的IP和事件進行創作,讓面塑更加貼近年輕人的生活,融入時代,但對于那些不自帶流量的題材,比如對傳統題材的表達和對自我內心的展現,我也在堅持,希望可以通過不斷精進的技藝和真誠的表達來打動觀眾。”郎佳子彧相信,立足創作、引發共鳴是一種吸引流量的良性方式,雖然過程可能艱難又漫長,但最后收獲的會是更扎實的關注和更真心的認可。
好的內容直擊心靈,網友們愛看,也愛討論。“嗩吶一響 燃爆全場”“請你看浪漫的打鐵花”“馬頭琴奏出了無奈與遺憾”“當新年遇上非遺”“骨與木拼成了精巧的非遺”等話題都曾登上抖音熱搜的非遺話題榜前五位。其中,網友們通過短視頻分享各種嗩吶表演的高燃場面,帶動相關話題視頻播放量超過1.12億次。
打鐵花(來源:CFP)
非遺傳承 要“火”也要“活”
在非遺傳播的過程中,如何讓非遺既能“火出圈”,又能“活下來”,是如今的非遺傳承人、創作者不斷探索的課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曾表示,非遺是活態的,每一個非遺都根植于日常生活和文化方式中,因此非遺的傳播要利用好互聯網這一陣地,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連接虛擬與現實,為非遺傳播提供新可能,打通新路徑。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張錚認為,直播、短視頻平臺豐富了傳承者實現價值的渠道,調動了大眾參與非遺的熱情,打賞、直播帶貨等方式進一步釋放了非遺傳播的活力。
“在非遺項目的傳承中,商業化是必須要走的路,F在的傳承人們其實沒有一個很完善的通過非遺技藝來養活自己的路徑,大家都還在嘗試。”郎佳子彧認為,商業化是讓這些瀕臨滅絕的文化、技藝能傳承和持續發展下去的必備條件——非遺傳承人能養活自己,才能沒有后顧之憂地創作;大眾能看到從事非遺的職業發展路徑,才會有意愿加入這個行業,非遺行業才能越來越好。
“作為擁有個人IP的非遺傳承人,我目前探索的商業模式是為品牌定制視頻內容或參與TVC廣告拍攝,我們團隊也為有需要的企業提供非遺文創禮盒的定制服務,這些業務產生的收益養活了我和我的團隊,讓我們能持續地進行創作和宣傳非遺。”郎佳子彧說。
截至2023年12月,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56名,同時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通過持續在網絡中的推廣和宣傳,讓非遺的傳播方式更加親切生動,讓非遺相關的人群變得更加年輕化,讓傳承有了更具象、更具生命力的呈現,讓傳統非遺與時代發展的節拍同頻相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潘燕表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