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23年04月04日 09:32 來源:河北日報 史曉多
漫步衡水武強周窩音樂小鎮,光影在這里化為韻律,村莊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與音樂相連,處處體現創意,讓人暢享充滿藝術氣息的春日時光。日前,京津冀“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活動在這里舉辦,來自京津冀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文旅企業、行業協會、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拓展鄉村文旅消費新空間、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等展開深入交流,讓文化為鄉村鑄魂,讓產業為鄉村振興塑形。
文化賦能,描繪和美鄉村新畫卷
孔武有力的武將門神、懷抱鯉魚的胖娃娃……走進武強年畫博物館,5個展廳和1個仿古年畫作坊,既富有新時代氣息,又有濃厚的民間特色,展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強年畫的歷史和輝煌成就,讓觀眾充分體會到了年畫的魅力。
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文化是根本。依托武強年畫,當地政府加強年畫人才培養,積極引導有年畫產業基礎的村莊和傳承人創辦書畫基地、年畫作坊,打造了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典范。“我縣還加強年畫創意開發,相繼開發了年畫書簽、餐具等20多個系列100多個新品種,年產值1.5億元,年畫成為助力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力量。”武強縣委書記王悅說。
不僅武強年畫煥發了新活力,在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屯頭村,歷史悠久的藁城宮燈,經不斷開拓創新,老技藝重獲生機。全村2072戶中有1875戶人家從事宮燈生產,年產宮燈1億對,產值20億元,產品遠銷十余個國家和地區,藁城宮燈成為當地老百姓的“致富燈”。
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各具特色的傳統村落、充滿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燕趙大地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既是人們揮之不去的鄉愁,又共同構成了各地獨有的鄉村文化,成為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為充分挖掘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激發優秀鄉村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我省在全國范圍內最早在省級層面出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政策,扎實推進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縣及“五個100”賦能示范工程,建設非遺工坊572家,設立8個省級傳統工藝工作站、10個省級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試點,創建了55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243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取得積極成效,描繪了廣大鄉村的嶄新畫卷。
產業帶動,奏響鄉村振興幸福曲
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產業是載體。當下,我省特色文化企業不斷涌現,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集鏈成群,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支撐和力量,奏響了鄉村振興幸福曲。
在周窩音樂小鎮世界樂器博物館,木管、銅管、弦樂、彈撥樂四大類1300余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西洋樂器,向游客全面展示了西洋樂器的發展歷史。博物館出口樂器折扣店內,工作人員馮美榮正在向顧客介紹著一種樂器的價格、演奏方法和維修知識。
以樂器產業為載體,近年來,武強縣持續放大產業富民強縣作用,全縣63家樂器企業,共吸納1萬多人從事樂器生產加工,帶動數十個村集體增收,其產品覆蓋六大系列100多個品種,遠銷美日韓等國家。
曲陽縣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同樣取得積極成效。“曲陽縣雕刻、定瓷文化企業有2500余家,產業覆蓋14個鄉鎮14萬余人,年產值達80億元。”曲陽縣委書記陳江河表示,該縣聚焦“現代化中國雕刻文化名城”發展定位,大力實施文化產業振興工程,走出了一條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曲陽路徑”。
我省廣大鄉村地區不乏優秀文化資源,但很多沒有像曲陽定瓷、武強樂器一樣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很多鄉村手藝人渴望把“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很多古老村落的村民也希望搭上文旅發展快車,但由于不了解市場、不熟悉經營,一些文化資源沒能轉化成文化產品,更未形成產業。
為此,本次活動中有專家建議,可以通過解決人才問題,建立有效機制,調動企業、高校、文化工作者等多方力量廣泛參與,從科技、信息、創意、市場等環節著手解決產業發展難題。同時,通過塑造“一鄉一品”“一鄉一藝”“一鄉一景”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鄉村文化名片,充分開發民間文化藝術研學游、體驗游等產品和線路,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產業和品牌。
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賦能增色,還需要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本次活動中,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分別與國家開發銀行河北省分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北省分行等金融機構簽訂支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貸款授信協議,以高質量金融服務助力文化產業發展。
文旅融合,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非遺民俗、文藝展演、特色小吃……3月20日晚,周窩音樂小鎮風情街上河北省“鄉創市集”開市,近百個市集攤位,全面展示了我省特色文化旅游產品。“現在的周窩音樂小鎮,一磚一瓦都是文化,街巷都是故事。”當天,衡水市民張強和家人到武強縣游玩,一家人參觀了武強年畫博物館、世界音樂博物館,在市集邊玩邊買當地特產,收獲滿滿。
白天賞年畫、聽音樂,晚上住民宿、嘗美食,這已經是不少衡水市民周末的休閑度假模式。近年來,武強縣實施“旅游+”戰略,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場景,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輻射帶動3.3萬人增收,真正做到了文化“興”起來、旅游“火”起來。
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武強的經驗做法,只是我省以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聚焦建設文旅融合、全域全季的旅游強省,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燕趙文旅品牌創建行動,面向京津精準定位消費群體,精心打造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長城文化旅游帶、大運河文化旅游帶等,讓“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為新時尚,以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
為進一步提高鄉村供給質量,充分發揮文化賦能作用,本次工作推進活動中,我省啟動“鄉村后備箱”工程,旨在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打造一批鄉土文化旅游產品,將鄉村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品牌優勢,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下一步,我們將以京津冀‘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活動為契機,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統籌資源要素,強化服務保障,積極發揮文化賦能、旅游帶動作用,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文化產業富民興縣,努力把河北打造成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試驗區和先行區。”河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才說。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