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9年6月24日 來源:TOM
在百度最新的中國旅游目的地搜索排行榜上,青島、麗江、青海等城市均位居前列,而它們在“旅游產品+科技創新”的探索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2018年3月,中國政府開啟新一輪機構改革,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七次全體會議上,原先國家文化部與旅游部正式組建,這一歷史性的變動體現了國家對這個部門給予的更高職責要求,“文旅融合”被列入國家層面的重點工作,由此,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迎來開局之年。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選擇游玩出行的頻次也逐年增強,據2018年中國旅游大數據顯示,全年旅游人數達55.39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97萬億元,需求日益旺盛。老百姓兜里有錢了,逐漸形成了對個人品質生活的高需求,這里直接反應在對中國旅游常態化和消費升級的推動上。
同時,更多新興業態的百花齊放,也讓老百姓對旅游質量提出了更高層級的標準,這就要求目的地城市與景區不能再墨守成規,光靠原先產品與服務去應對新時期文旅融合大勢下的游客需求。
目前,擁有深厚文化旅游資源的中國,優秀文旅城市不下百座,如何能適應文旅融合時代的高標準要求,成為眾多城市發力文旅融合的首要課題。
新時期的文旅融合:科技創新成為新引擎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這告訴我們,新時期的旅游發展一定不能拋離文化,唯有將文化底蘊深入運用,才能達到文旅融合時代的新要求,才能滿足游客追求高質量旅游、服務的標準。進而借助深厚的文化資源來推動文旅產業崛起、帶動城市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優秀旅游城市的選擇。
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個景區,想做好文化旅游,首先就要讀懂文旅真正的核心定義,要明白由文化融合后的旅游,就是為游客提供帶有文化感的體驗。而形成文化感,需要提前做很多的功課,例如調整規劃布局,獲得游客需求,提升自身文旅資源的產品質量與服務,再結合新傳播時代下對外宣傳的創新呈現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身文旅產品的打造,這里有一點不可或缺,就是通過科技層面的創新,帶給游客感官、行為、思維甚至情感方面的體驗。形成這種體驗的旅游城市、景區,才能做到對于文旅融合的真正詮釋。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被列為驅動中國未來更領域前行的強力引擎,而它并不一定僅局限在研發制造、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升級方面,以文旅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亦同樣適用。
此前,中國的旅游城市,憑借先天良好的自然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就能獲得大量游客的青睞,而如今,這些只能算是城市的旅游基礎,并不能形成競爭力與吸引力,即便能帶來一部分游客,也會因為旅游體驗差,變成了“一錘子賣賣”。
例如在中國文化、歷史和旅游版圖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河南省,它不光地處中國核心樞紐位置,而且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和黃河文明發源地,擁有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良好的先天條件讓改革開放后的河南,變成了國內熱門旅游目的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文旅融合的趨勢越發明顯,游客們開始越發看重所涉區域、城市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和科技創新的結合程度,而原先河南所擁有的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越來越小,提升自身文旅資源產品的質量與服務的急迫性,充分體現。
顯然,旅游產品沒有科技創新下的獨特性、前瞻性,就會讓產品所展現的文化沒有特色和深度,加之相關配套服務跟不上,就會失去原先的優勢。
部分優秀旅游城市引領文旅融合探索
誠然,新時代下,將科技創新與文旅融合,已經成為提升文化旅游產品質量的重要途徑,所在城市、景區通過對自身文化旅游資源的利用,再植入科技元素,不僅能夠提升旅游產品質量、豐富業態體驗,而且還能增強區域、城市的文旅吸引力,拓展整個城市文化旅游發展的空間。
具體到城市的相關景區,也就有了適應文旅融合新形勢的發展方向,即:打造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圍繞游客需求設計研發新的文旅創意產品,用科技賦能文旅,更為先進的展現城市文化特點的全新旅游模式,吸引更多游客到此,營收水平的提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有了方向與思路,中國的旅游城市、景區融入科技創新的文旅融合運營模式,已日漸成熟,形成產業創新的思維路徑。由科技推動的文旅數字化開發與應用,正掀起一場場景與內容體驗提升革命。如莫高窟的游客中心,將數字技術與景區的游覽體驗項目開發結合在一起,以全息投影、球幕影院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和以三維建模、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場景科技,創造出全新的“沉浸式互動體驗”產品,為文旅融合的發展開啟了一扇科技大門。
這方面,以青島、麗江、青海等為代表的國內部分優秀旅游城市值得借鑒。在百度最新的中國旅游目的地搜索排行榜上,青島、麗江、青海等城市均位居前列,而它們在“旅游產品+科技創新”的探索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目前,由科技推動文旅產品的開發與應用,正在這些優秀的城市上演創新產品的體驗革命。例如在青島海底世界,在展館、展區、展品、表演上全部改造升級,已經成為集海底科技觀光旅與海洋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現代化旅游景區。
同時,這里還創造了世界和全國的多項第一:包括擁有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單體亞克力圓柱展缸,擁有國內首家采用180度常規視窗、254度大視窗和360度圓柱視窗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海底隧道以及是國內首家從國外引進熒光壁畫的海底世界。
此外,還有在麗江、九寨溝推出的“宋城演藝”,以高科技為實現基礎,立體展現各種旅游演藝;在甘肅莫高窟,其游客中心將數字技術與景區的游覽體驗項目緊密結合,呈現三維建模、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世界主流場景科技等等,皆是融入科技創新提升文旅產品體驗的范例。在增強游客視覺表現力和震撼性的同時,打造創造全新“沉浸式互動體驗”文旅產品,讓旅游體驗更加真實、底蘊更為深厚。而中國文旅融合發展,正是有了它們的率先垂范,才為其他正在探索革新的城市、景點,開啟了一扇未來科技的大門。那么在具體層面,它們是如何做戰略布局的?
踐行新模式:青島海底世界的三大文旅融合方式
從規劃上來看,由6個關鍵詞:“文化+旅游+科技”所組成的新時期文旅產業,目的就是讓優秀旅游城市得以重構文旅產業鏈,用科技引領文旅融合發展,最終體現在改變游客景區體驗方式上。像北方旅游名城青島,城市文旅產業也正處在不斷自我迭代、用科技創新加快文旅融合的過程中,以青島海底世界為例,至少運用了三大方面的文旅融合方式。
首先,是深挖文化資源價值方面, 通過文化來促進旅游的發展,深度挖掘文化產品的內涵,并圍繞文化內涵重新定義相關旅游產品,將其理念與價值注入特色文化的基因。
為此,青島海底世界整合了青島水族館、標本館、淡水魚館等優質旅游資源,深挖青島的海洋旅游文化,提煉文化特色并設計制作成全新的景觀綜合體,營造與依山傍海的自然美景相融合,形成山中有海的奇景。讓海洋景觀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再現海洋生態文化自然風貌和人文價值理念,已成為國內文化特色鮮明的海洋生態大觀園。
這里集聚了2000種、上萬件珍惜海洋生物標本,可以觀賞到上千種、數萬尾來自全球各地的珍貴海洋生物,此外,這里還有兩個世界之最:一個是擁有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抹香鯨骨,另一個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體亞克力圓柱展缸,為傳播海洋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科技創新方面,以創新技術為支撐,將最新的技術運用到自身文旅產品中,可以說是實現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也是完美展現第一個融合:文化資源價值的根本手段,最終形成對游客更具吸引力的創新資源要素,提升具體旅游產品、產業鏈的水準。
這個環節,除了上面板塊提及的科技類配套設施外,海底世界還擁有呈現顯微鏡中海洋微觀世界的海底科普互動室、利用AR技術將海洋生物3D動作動畫呈現的“青島一號”海底博士空間實驗室、最新科技設計如同身臨其境、天人合一的海底隧道、采用3D動漫技術和真人水下表演虛實結合表現方式的海底后花園情景劇、夢幻美人魚表演等等……力求用新主題,新生物,新科技,帶給游客創新十足的海洋旅游體驗。
最后,是市場資源配置方面,通過市場化過程,找準旅游產品的市場定位,并強化市場細分,對文化旅游融合產品實現全商業化運營,吸引并激發到訪的游客消費,持續擴大旅游景區的市場份額。
提及青島海底世界,一定會想起“沒看過海底世界,別說你到過青島”的著名品牌語,海底世界已經成為青島詮釋海洋文化的象征型景區之一,每年都會吸引全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擁至此,具備先天性的市場優勢,海底世界的相關海洋文化主題產品區,總是人山人海。
同時,與沖繩美之海水族館等世界多個知名水族館建立合作與聯系,例如今年五一亮相的“一衣帶水,青島—沖繩美之海”海洋生物主題展,就是資源共享互通的典型范例,加之在大型活動、重要節點、熱點面前,市場、媒體互動頻率極高,充分體現了海底世界出色的市場運作、品牌打造以及整合資源的能力。
文旅融合,形在“融”意在“合”。未來,若想實現真正文旅深度融合,就是需要通過科技手段,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游客滿意的旅游產品。諸如青島海底世界們在文旅融合中的新探索、新嘗試,已經讓我們看到了新時期文旅項目,通過旅游產業化、市場化手段,所展現的豐富文化產品和全新旅游服務方式。令文化變得更接地氣,為文旅融合發展帶來強勁的動力。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隨著科技不斷的推陳出新,相信會有更多的文旅資源通過技術轉變為多元化、多樣化的優質旅游資源,進而引領中國數千年的燦爛文化走向世界。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