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7日訊(記者成琪)7日,第十屆北京文博會分會場——《2015中國品牌文化影響力輿情數據監測分析報告》成果發布會暨中國品牌文化影響力500強推介活動,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
中國品牌文化影響力輿情數據監測分析報告發布會現場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本屆活動以“借力輿情監測,助推品牌成長”為主題,通過輿情監測、輿情聯動應急機制等多種方式為企業更好拓展國內國際市場,提高品牌占有率提供服務,以榜樣的力量助推品牌成長,助力中國經濟再次騰飛。
會上發布了《2015中國品牌文化影響力輿情數據監測分析報告》,報告提到,一個國家擁有的國際知名品牌的數量,是社會經濟的活躍度和總體經濟價值的體現。在我國對外輸出知名品牌產品與服務的過程中,既是中國企業形象的展現,也是企業品牌文化的輸出。目前中國已有部分企業在國家上取得矚目成績,但相比歐美國家的品牌,仍存在差距。中國想要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離不開品牌企業與品牌產品的建設。把品牌文化建設上升到戰略高度對我國企業適應國內外激烈競爭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中國品牌文化影響力500強排行榜中,涵蓋了我國IT通訊、金融保險、交通物流、文體教育、食品飲料、醫藥保健、煙酒糖茶、家具家電等二十余個行業。華為、國家電網、中國中車、阿里巴巴、工行、全聚德、恒大、大連萬達、茅臺、海爾位列報告前十強。報告指出,500強榜單中,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品牌在地區分布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性,東部沿海地區的分布要強于西部地區;私企品牌文化建設建成加快,大型央企品牌文化影響力范圍擴大;企業行業分布總體分布均勻,以房地產建筑業、醫藥保健、IT通訊、食品飲料等行業較多等有關特點。
與會人士認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把“文化強國”寫入“十三五規劃”,著重提出了要通過創新來引領經濟發展,文化創新已經擺在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在這樣的背景下,展示中國品牌文化的獨特魅力,對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經濟日報原總編輯馮并、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恒山,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劉福垣、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管理副主編、司長、教授宋承敏等分別圍繞活動主題進行了主旨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