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5年07月30日 09:29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周雪松
原標題:創新是做強傳統文化產業的根本途徑
這是一場闊別63年后的同臺演出。今年9月7日至9日,在北京長安大戲院,京川劇合演盛典將正式亮相:京劇的唱腔身段和川劇的技藝特技,中國兩種傳統的戲曲形式的精華將聯袂呈現在觀眾面前。
對于這樣的文藝大餐,戲迷們自然是期待已久。據悉,為了共襄盛舉,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成都京劇研究院、成都市川劇院和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都派出了國家級演員和知名演員的最強陣容參加,其中包括12位梅花獎得主,被譽為“十二朵梅花同臺開”。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川劇是中國戲曲中的“紅寶石”,同樣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次京川劇合演是繼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后的又一大盛事。它將在保留京川劇傳統美學的基礎上,精選戲目,促進京川劇藝術交流的同時,給觀眾奉獻上好聽又好看的藝術大餐。
然而,在人們翹首期待這一盛況的同時,不得不為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而擔憂。以這次京川劇合演為例,可謂“頗費周折”,前后籌備耗時一年多,最令發起方頭疼的事情是經費缺乏,最后還是通過川商贊助和眾籌才得以推進。
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京劇還是川劇,在中國都是屬于大劇,目前,即便是京劇、川劇也不免有日漸式微和后繼乏人的憂慮。這種情形下,一些小戲曲劇種的日子就更加難過了。
在湖南最近就出現了令人唏噓感嘆的一幕:據新湘報消息,7月9日15時,正在紅旗大劇院表演的衡南縣花鼓戲劇團突然停止演出,從道具箱里扯出一條白色橫幅:“天下第一團十八年不發一分錢!”此舉動令觀眾騷動不已,領導們也目瞪口呆。
另據一位自稱是衡陽市衡東劇團的演員爆料,劇團每個月僅發人頭費四百元維持生計。“我們把青春都奉獻在舞臺上,要改行是何其難,現在全國都弘揚傳統文化,花鼓戲作為湖南戲曲的代表劇種理應得到保護和弘揚。誰來幫幫我們?”這名演員的心聲正是如今許多地方戲曲藝人的共同心聲與尷尬。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戲曲文化傳統之深厚、品種之豐富,在世界戲劇文化中非常罕見。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方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更是數以萬計。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僅福建一省發掘的傳統劇目就有15600多種,曲牌100多種,其中莆仙戲劇本達5000多種。
新華社《望》雜志曾經刊文指出,我國傳統戲曲藝術在城鄉演出市場的影響日漸萎縮,一些劇種已經或正在消失,傳統戲曲藝術陷入危機。隨著我國表演藝術出現多元化態勢,戲曲統領城鄉文化娛樂的盟主地位,己經不復存在。
根據1983年編纂的 《中國戲曲志》統計,當時山西還存在49個戲曲劇種,而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和山西戲劇研究所數年前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存活在山西戲曲舞臺上的劇種僅存28個,前后21年平均每年有一個劇種消亡。在消亡的21個劇種中,不乏歷史悠久和有文化價值的劇種,如形成于宋金時期,流傳于山西、河北、內蒙古和陜西的“賽戲”,形成于宋代,流傳于山西上黨地區的“隊戲”,流傳于晉南的“鑼鼓雜劇”,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山西、河南、河北和山東的“羅戲”、“卷戲”等。調查還顯示,山西的這種情況在其他地區也很普遍。在過去的60年里,我國民族戲劇急速衰落,100余個劇種已消失。
中央電視臺原副總編輯兼戲曲頻道總監張華山說,中華文化五千年,過去除文字記載的傳承外,主要靠戲曲這種形式來傳承。戲曲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載體,在沒有電視以及現代傳播媒體的年代,人們主要靠戲曲來了解歷史,尤其是不識字的人群,他們主要靠戲曲來汲取營養。時過境遷,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此外,創新也非常重要,內容創新、市場模式創新和“互聯網+”必將給戲曲文化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意見》,部署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振興我國戲曲藝術,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總體規劃。
有一位戲劇大師說過,“沒有戲劇的城市難言美好”。其實,不僅僅是城市如此,農村乃至我們整個國家也是如此。但是面對眾多劇種急劇消失的情況,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搶救我們的傳統文化,業界形成的基本共識是,“創新+產業化”是做強傳統文化的根本途徑?梢哉f,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永恒課題。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