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5年07月23日 10:55 來源: 三晉都市報 董宏達
原標題:以“文化+”理念謀劃發展文化產業
文化即明天的經濟。在綜合國力的競爭和較量中,文化的影響顯得越來越明顯。有鑒于此,國家提出要以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為突破口,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完全符合發展規律。從另一個角度看,文化產業一旦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不僅會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也讓文化自信有了根基。
那么,如何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呢?在我看來,要做好“精”字文章。
引方向,思想要精深。文化產業的繁榮,離不開市場和經營,需要追求經濟效益。但文化產業脫離不了精神屬性,文化產品重要的是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必然要涉及如何堅守道德底線、恪守價值導向的問題。換而言之,在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要注重思想精深,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導航,讓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守得住道德底線,弘揚健康向上的價值觀,這樣才能夠不迷失方向,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打品牌,藝術要精湛。文化產業的內涵是藝術,藝術精湛才能打造文化品牌,促進文化產業興盛。藝術精湛從哪里來?我覺得,從“特色”來,從精益求精的作派來。要揚地域文化“特色”之優。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有的已有很大的影響力,有的尚待挖掘。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是打造文化產業的重要優勢,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建筑藝術等地域文化亮點,把自然資源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打造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產業的“特色”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要培育得好,很多地域特色文化是可以走向世界。打造文化產業,既不能粗制濫造,剜到筐里就是菜,也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騖遠,脫離實際貪大求洋。要善于揚己之長、側己之重,凸現特色,揚優成勢。
拓市場,融合要精良。文化產業是溢出效應非常顯著的產業門類,通過與其他產業門類的融合,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轉型升級,并進而帶動自身的發展,必然是文化產業下一個發展階段的主旋律。以“文化+”理念謀劃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共識。在第十一屆深圳文博會上,以各地特色文化和文化創意為根基,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等實現深度融合,展現了“文化+”的活力和魅力。在我看來,文化產業就是要以“文化+”理念來拓展和謀劃發展文化產業,在推動改革創新上下功夫。從市場主體看,文化產業既和科技融合,又與旅游嫁接,還與金融有所關聯,尤其“雙引擎”之下,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新機遇。從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來看,文化發展不再是“一家主管”,而應該融合土地、財政、稅收、人才,這就要求文化產業發展必須積極促進體制機制的創新,開闊視野,拓展領域,多方合作,以便達成共贏,協同創新。深化文化企業改革,鼓勵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創新管理服務機制,用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同時,要落實政策措施,加強要素保障,大力營造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
文化產業是傳統和現代化的美妙的融合,是民族和國際文化的深度交流,這樣發展起來的文化產業才真正有生命,建立真正有生命基礎上的文化產業,才會有新興潛力優勢,讓新業態融合相互促進,文化產業的更大優勢就會更顯現出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