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5年07月04日 08:31 來源: 中國文化報 王曉芳
原標題:文化產業園區轉型的舊論調和新思路
深圳F518時尚創意園內景一隅
打開互聯網搜索引擎,輸入“文化產業園區”幾個字,顯示有近4萬篇相關新聞報道。不難看出,雖然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由于園區的平臺性、集聚型、規模化等特點,其發展態勢已走過了泡沫期,伴隨著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的調整,文化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也成為加速發展的必然選擇。雖然轉型和升級這樣的詞匯對于文化產業園區來說已經不是新詞,但是其承載的思路必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創新和提升。
老問題與新路徑并存
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之初,一些導致園區有園無區、有名無實等狀況頻有發生。究其原因,一是有人以文化園區為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二是以集聚為名,但是沒有平臺意識和服務功能。三是以產業鏈為名,卻缺乏上下游的企業支撐。種種情況,正如吉林省長春市東北亞文化創意科技園副主任孟劍所說:“從實踐總結發現,目前文化產業園區普遍存在的狀況可以概括為‘三多三少’,即物理集聚多,化學反應少;物業收入多,服務收入少;成本導向多,市場導向少。
”
以深圳F518時尚創意園為例,2007年園區剛建成時,入駐企業總共6家,行業類別單一,到2014年,入駐企業達到163家,行業類別多樣且重點行業和配套行業配比合理完善,園區企業形成合力,向市場化方向發展。不論是政府主導型園區,還是民營園區,都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力圖提升整個園區的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培養園區內的文化企業、促進企業孵化和產業聚集,是增強園區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必經之路。
尋求與在地資源連接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人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更加旺盛,文化產業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的作用將更加顯著。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加上產業園區自身對于發展的需要,探索發展的新趨勢、新路徑勢在必行。
吉林省東北亞文化創意科技園作為吉林省唯一一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采取“民辦公助”的形式,與屬地政府結成緊密的產業合作關系。近年來的發展就立足于吉林省當地資源進行轉型和升級,孟劍介紹,園區發展呈現幾個趨勢:首先,吉林省的支柱產業是農業,園區鼓勵創意企業打開思路,使農業與文化產業緊密結合,如通過互聯網開通線上線下服務網站、發展創意農莊,使農業通過園區的包裝設計開拓新的市場。這樣的發展思路使得園區眾多設計企業有了新方向,開始進行農產品的包裝研發設計,市場伸向了農業市場,包括糧食、酒。有的企業申請了自己的知識專利產權,形成一條與農業相結合的產業鏈。其次,吉林省也是汽車制造重地,近年來由于汽車銷量增速放緩,市場面臨轉型,汽車衍生品的開發,在園區成了熱門。再次,以吉林動畫學院為依托的園區內動漫產業,因學院開始向影視傳媒行業轉型發展而開始了影視方面的探索。整體來看,園區已經認識到,靠政策支持不是長久之計,而與在地資源的市場化結合,是吉林省東北亞文化創意科技園的新出路。
孟劍表示,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文化街區或是園區市場化程度高,且基本為開放式的,成為民眾文化消費的集散地,而我國的園區基本都是封閉式的,在城市中的文化張力難以發揮。園區還應注重將文化創意與挖掘城市文化底蘊結合,融合產業園區與生活社區的功能,營造創意創新的城市文化氛圍,引發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帶動效應。
緊跟互聯網化市場導向
2009年被稱為“文化產業元年”,2013年被稱為“大數據元年”,2015年被稱為“眾籌元年”,中國經濟發展正在經歷巨大驟變,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給全世界各個行業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寫著“與深圳共同創造”的巨幅廣告在美國當地時間3月10日亮相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這則廣告彰顯了深圳對于“創造”的強烈渴望。而身處深圳的F518時尚創意園,一直依托創新做運營和發展。2015年,隨著國務院辦公廳發文《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后,5月16日,F518時尚創意園成立了“創意101國際孵化器”,打響了園區國際創業服務的第一炮。據F518時尚創意園創始人鐘偉鵬介紹,園區與英國城市愛丁堡合作,吸引愛丁堡的創意企業落戶深圳,同時把園區內的企業及有意拓展歐洲、英國市場的企業推向國際。F518時尚創意園目前正在探索如何使線下園區實體與“互聯網+”結合,讓孵化器更加具有時代特色。
園區發展應突破時空的局限
針對目前少數文化產業園區存在的過于依賴政策支持、內容缺乏、品牌效應不夠等問題,政府應該加強指導和扶持,園區也應該自省。筆者認為,關于園區的轉型升級有以下思路可供參考:
一是園區應由成本導向和服務導向,轉為市場導向,打造具有市場交易功能、體驗式的文化產業園區。我國的文化產業園區需要由被動等待政策向主動地拓展市場轉變,要立足于當地資源,立足于園區自身優勢資源,準確定位,遵循市場規律,探索適合園區自身的盈利模式,探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提升園區內文化產品的生產與創新,讓文化消費者能感受文化產品,提升消費體驗,推進與社區、街道、校區的融合,沖破有形無形的園區高墻,讓園區融入當地的文化中。
二是園區和文創企業由研發生產型向互聯網營銷轉型,文化產業園區中的中小微企業較多,基于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的應用,園區應該建立“眾創、眾籌、眾包”互聯網模式,形成開放性的平臺,突破時空限制,構建不受時空局限的平臺,實現“集眾家之所長”的融知、融智、融資、融創。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表示,把分散的企業集聚到有效的空間里,可以降低整個行業的成本,使企業之間形成關聯,這是產業園區的目的。但是在互聯網的語境下,園區的發展已經突破了時空的局限,尤其在金融、營銷方面,必須結束孤島狀存在的園區數據資源,使之全方位輻射,建設互聯網意義下的園區形態。
。ㄗ髡呦当本⿵V播電影電視研究中心研究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