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5年06月18日 08:48 來源: 光明日報 李慧 通訊員 瞿思杰
原標題:國有文化資產如何管好用好
全球最大藝術書墻在深圳文博會展出CFP
制圖:楊君
制圖:楊君
2013年各類別國有文化企業資產總額及占比(單位:億元) 制圖:鐘超
日前,湖南省屬國有文化資源整合重組交接儀式在長沙舉行,瀟湘晨報社和長株潭報社由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整體劃轉至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湖南教育音像電子出版社由省教育廳整體劃轉至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這標志著湖南省屬國有文化資源整合重組取得重大進展。
不僅在湖南,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國有文化資產科學管理成為各地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課題。當前我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面臨哪些問題?國有文化資產應如何管好用好?如何最大化釋放國有文化資源活力?
“缺位”“錯位”“越位”
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面臨諸多問題
數據:截至2013年末,全國國有文化企業資產總額達22420.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3.1%;所有者權益為11587.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2.6%。其中,中央企業資產總額為6329.2億元,所有者權益為3665.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5.7%、17.7%;地方企業資產總額為16091億元,所有者權益為7922.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26.3%、25%。
國有文化企業是我國國有經濟的一支新生力量。近年來,我國國有文化企業資產規模顯著擴張,國有文化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特別是隨著國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政策措施的貫徹實施,大量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型改制,使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增長速度不斷加快,國有文化資本的控制力、影響力逐漸增強。
然而,在改革發展中,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依然面臨著許多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缺位”“錯位”“越位”等問題。“特別是在對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的監管工作中,存在著重經營輕監管、監管制度體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績效評價等問題,進一步加強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管理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主任徐鵬程指出。
“近年來,隨著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國有文化企業競爭力大幅提升,但是,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的‘管辦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資不分、條塊分割’等弊端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指出,目前我國的國有文化資產缺乏統一的監督管理機構,各地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監督管理方式,不僅導致出資人缺位,而且難以實現國有文化資產的保值增值。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目前,我國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產的投資主體許多仍為事業建制,一些已整體轉企改制的單位內部仍存在事業單位建制。這種功能定位十分模糊,一些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具體到每一項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還有不少存在著出資人不夠明晰的現象,給實現社會效益優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這一國有文化資產管理的整體目標帶來了挑戰。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形成有利于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的戰略任務。當前,文化產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型發展時期,新媒體、新介質、新形態、新平臺的出現,特別是信息化催生“互聯網+”新業態為文化產業發展打造了新的平臺。針對我國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發展的實際情況,總結成功文化企業的經驗,對國有文化資產經營管理體制創新更為必要。
從“盤活存量”到“拓展增量”
確保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
經驗:近5年來,深圳市不斷加大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力度,明確提出建設“效益集團”的目標,將績效考核作為國有文化資產監管的重要內容,初步形成了科學化、規范化的監督管理體制機制,推動國有文化集團做強做大。通過加強對國有文化資產的監管和績效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推動國有文化集團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推進、雙豐收”。
在深圳大學副校長李鳳亮看來,深圳在全國率先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機制,取得更新、更快、更好的發展,開創了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的“深圳模式”和“深圳經驗”,相關管理部門對深圳三大國有文化集團提出了準確的定位和導向——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只有占領市場,才會產生社會效益。”李鳳亮認為,在遵循文化規律的前提下,“兩個效益”的統一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文化資產活力迸發。
專家表示,國有文化企業在轉型改制及發展壯大中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隨著文化產業發展,實現從粗放型的管好存量國有文化資產,到精細化的盤活存量、拓展增量國有文化資產的實質性轉變,確保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尤為重要。
為保證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陳少峰建議要加快監管立法和制度建設步伐,進一步完善監管法律體系建設,盡快出臺針對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產和非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產的監督管理暫行辦法或條例,建立完善的適應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和發展需要的資產監管政策法規體系,為新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踐和完善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要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理順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部門與文化職能部門的關系,推動主管主辦制度與出資人制度有機銜接,落實管理責任,確保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確保文化企業正確的經營方向。”魏鵬舉說。
“資產處于閑置狀態,只能叫作資源,只有把資產放到市場中去流通使用,才能發揮資產效益,進而實現保值增值。”北京文資辦主任周茂非指出,在推動國有文化資產監管制度中,北京市做了大量工作。要使資源變成資本,目前急需加強要素市場建設,針對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繼續創新投融資體制,促進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對接。
無形資產是國有文化資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有文化企業中最具魅力、最能夠產生核心競爭力的資產。徐鵬程指出,要繼續加強國有文化企業無形資產的管理,要把它和有形資產一樣納入國有資產的統計、考核范圍,加強對無形資產的日常維護,通過不斷開發,進一步實現無形資產的增值。監管機構對所屬國有文化企業的無形資產也要監管到位,防止企業借改制、轉讓、分立等機會讓無形資產流失。
用制度保證例外性、科學性和規范性
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
探索:近年來,中南傳媒注重把握文化行業特性,構建“兩大統籌”的公司治理制度體系,建立控股集團黨委統籌下的組織管理體制和議事決策機制。同時,堅持將黨委領導和法人治理結構相結合,建立編委會統籌下的內容導向管理體制。在董事會下增設編輯委員會,具體統籌內容生產管理和導向管控,把導向管理的獨特性和內容生產的重要性融入法人治理結構,納入董事會日常工作之中。
“在實踐中,中南傳媒融文化價值觀念和現代管理理念于制度建設之中,積極探索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體系,努力把握文化行業特性、文化管理特性、文化人才特性,實現了兩個效益快速提升。”中南傳媒董事長龔曙光認為,要以制度保障國有文化企業的例外性,用制度確保國有文化資產管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中南傳媒的探索是文化企業不斷創新內部管理機制,把社會效益第一、社會價值優先的經營理念內化為企業精神的生動寫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文化體制改革中要“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專家表示,要按照這個要求,對每一個國有文化企業都明確其代表國家的國有資產出資人并盡快到位,建立起專業的、具有獨立性的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切實承擔監管責任。
“文化企業具有意識形態和經濟的雙重屬性,可以借鑒其他國有企業‘政企分開’的監管原則,把國有文化企業的監管職責分為‘管人管事管資產’和‘管導向’兩個層面,人、事和資產的監管由監管機構負責,導向的監管由宣傳部門通過文化立法來實現,確保二者的統一。”徐鵬程指出,在此基礎上,國有文化企業要逐步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企業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實行公司化運作。
“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要依據不同企業的性質來做多種模式的管理。”陳少峰指出,要創新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機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分類管理機制。對于非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產,可由各級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實行直接管理;對于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產,應充分發揮其經濟屬性,由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部門下設的資產經營公司經營管理,不斷壯大國有文化資產實力。
魏鵬舉則建議,國有文化資產管理要推動中國現代文化治理模式的完善,處理好國家、市場、社會三者的角色關系,要從國家層面做好頂層設計,摸清國有文化資產“家底”,整合資源,明確機制,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文化資產管理機制。
徐鵬程還建議,在國有文化資產監管中,還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實現精細化監管和差別化監管。隨著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和行業協會自身建設的進一步加強,監管部門可以把從業人員資格準入、人員培訓等一部分職能“下放”給行業協會,把精力更好地運用到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重要工作中。(本報記者 李慧 通訊員 瞿思杰)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