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5年06月06日 16:18 來源: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6日訊(記者 魏金金)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已漸從規模速度型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增長,在此背景下,文化產業憑借獨特的產業價值鏈、快速的成長方式及廣泛的滲透力、影響力和輻射力,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新常態下,速度、結構、動力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三大關鍵詞”,在重點文化設施經營管理人才培養計劃——2015年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高層經營管理人員第七、八期研修班(文化旅游和演藝及文化娛樂類)培訓期間,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區域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謝倫燦這樣談到。
謝倫燦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報告廳發表講話 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從2014年,國家陸續頒發一系列關于促進文化產業、文化金融、文化創意人才,以及創業創新、產業融合等方面發展的意見與通知,文化產業領域發展朝氣蓬勃。謝倫燦按照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等九方面指標在現場為學員詳細分析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新常態的九大特征。
謝倫燦指出,從消費需求角度而言,“用戶思維,不要告訴客戶你是誰而是變成客戶想讓我成為誰”,當前模仿性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從投資需求來看,隨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文化產業范圍內技術與內容互為支撐、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文化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出口和國際收支方面,近年來,隨著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轉化,文化走出去不斷擴張。統籌發展、政策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發展特征更加明顯。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來看,在文化產業相對集聚的城市區域,小微文化企業作用突出,不僅成為文化創意的蓄水池、消減文化投資風險的避震,,而且轉變成為文化產業運行的潤滑劑。
從生產要素來看,以“提升文化產業創意創業水平,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最近兩年以及今后一段時間里的年度文化發展主題。
在文化產業市場競爭方面,當前我國已逐步開始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慢慢開始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在資源環境約束方面,當前我國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文化產業領域內,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以及新材料產業等將成為整體發展的大趨勢。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角度來看,雖然涉及到財政稅收、投資融資、資產管理、土地處置、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人員安置、工商管理等多方面支持政策不斷出臺,但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最后在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方面,謝倫燦指出,今后國家將著力著力在文化金融的瓶頸環節、薄弱領域下功夫,文化金融領域內的合作或將不斷開拓創新。
謝倫燦在現場補充強調,新常態下,文化領域的發展將更加重視發展的社會效應,注意應用創新和最新科技成果,重視客戶及個性化的市場需求,同時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與作用發揮也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此外,隨著IP的持續升溫,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也必將將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命題。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