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5年05月29日 08:37 來源: 中國文化報 宏 瀾
原標題:旅游業挑起文化融資重頭戲
“融資難”“融資貴”被認為是文化產業的“痼疾”,但是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誕生的文化旅游產業如今卻打破了這一刻板印象,變身吸金“土豪”。日前,在國家旅游局召開的“2015中國旅游產業促進座談會”上,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等6家銀行機構承諾,在未來5年內為旅游業提供1.6萬億元的信用額度。此外,國家旅游局也正聯合財政部和金融機構、旅游企業,積極籌備中國旅游產業促進基金,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強大資本。已晉升為全球最大客源輸出國、最大國內旅游市場的中國正在成為旅游產業投資的熱土。
旅游業逆勢上揚 投資潛力大
隨著人均GDP的提高,外出旅游成為家庭文化消費賬單中越來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年初,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發布的2014年旅游景氣報告顯示,自2012年開始,中國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場的地位,2014年,中國的出境游人數由上一年的9800萬人次增加到1.09億人次,前3個季度出境旅游消費增長17%。
在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旅游業這一逆勢上揚的增長態勢受到國內資本的青睞。根據《2014年中國旅游業投資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旅游業實際完成投資7053億元,同比增長32%,比第三產業投資增速高15個百分點,較全國房地產投資增速高21個百分點。目前,全國投資額度在50億元以上的在建旅游項目有341個,實際完成投資1791億元,占全國的25.4%;投資額度在100億元以上的旅游項目有165 個,當年完成投資1013億元。
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座談會上表示,當前,我國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經濟環境,但旅游業的持續增長給我們帶來更大的信心。一位業內人士也在座談會上表示,“未來20年將是中國旅游業發展的黃金期,在巨大的消費需求推動、有利的宏觀政策引領、良好的發展環境支撐下,旅游業有望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文化旅游投資分析人士張冉認為,投資者除了看重旅游業的投資前景以外,也看重旅游產業本身的一些特點。“相比其他文化企業,旅游企業具備現金流清晰易估算的特點。而且,現在不少旅游項目都是開發商在做,除了用景區門票的現金流來做抵押外,也可以用土地做抵押。此外,旅游產業鏈條長,業態豐富,上下游關聯帶動性強,這就意味著旅游產業的價值鏈長,資本可以盈利的空間更大。”
投資格局多元化 民營資本成主力
鑒于旅游產業強勁的增長態勢,業內人士預計,未來3年內,中國旅游產業直接投資規模將超過3萬億元,而其中,民營資本將成為旅游業投資的主力,旅游產業整體投資格局將呈現以民營投資為主,政府投資、國企投資和外商投資為輔的特點。
近年來,民營資本的投資熱點逐漸從傳統制造業、房地產業向信息科技產業以及現代旅游業轉變。據了解,現在全國排名前5位的房地產企業都在加快布局旅游產業,主要投資旅游綜合體、旅游度假區、高星級酒店等大型項目。例如,萬達集團近年來累計投資旅游業超過2000億元,并在全國并購了12家旅行社,在長白山、無錫、廣州、南昌、西雙版納、成都等地建設文化旅游城和主題公園;萬科集團和恒大地產也大手筆投資景區高檔酒店、旅游度假村等項目。與此同時,全國排名前10位的互聯網企業中有9家互聯網企業均試水投資旅游業。
國家旅游局最新發布的《2014年中國旅游業投資報告》也充分證實了民營資本在旅游產業投資中的地位。這份報告顯示,在去年全國旅游業實際完成的投資額中,來自民營企業的投資高達4100億元占全部旅游投資的56%;今年一季度全國民營資本投資旅游業占全國旅游直接投資的60%,全國在建的160多個百億元以上投資的旅游大項目基本上都是民營資本投入的。
“目前,民營企業收入占到全國GDP的60%,總資產超過500億元的民營企業有100多家,這樣看來,發展旅游產業不僅是提高和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需要,也是中國調整經濟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的需要,更是民營企業尋找發展新藍海和新增長點的需要。” 新華聯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傅軍表示,兩年前,集團決定把部分房地產方面的資金轉移到文化旅游項目上,未來5年,新華聯集團將拿出超過200億元的預算投資旅游項目。
資本涌入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支持;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轉入新常態下,投資者也在尋求新的投資增長點,旅游與資本在當前的時間節點上一拍即合。業內人士分析,中國旅游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分水嶺,未來旅游業發展將從資源依賴型向資本驅動型轉變,在線旅游行業與傳統旅游業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行業洗牌也將進一步提速。
從資本的流向上可以大致分析出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路徑。根據《2014年中國旅游業投資報告》顯示, 2014年,景區新建和升級改造類投資繼續增加,實際完成投資4211.7億元,占全部旅游投資的60%,比重最大;從業態分布來看,資金流向主要集中在休閑度假、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等產品建設領域。2014年度假類產品投資占全部的比重為19.3%,文化旅游產品為14.5%,生態旅游產品為13%。
張冉分析,傳統旅游業依托自然景觀,以觀光為主要目的,帶動的關聯消費較少,游客逗留的時間短,而資本介入以后,在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下,會促使整個旅游業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旅游轉變,包括創意商業、精品酒店、民宿客棧、演藝旅游、戶外娛樂等外圍項目將聯動發展。“這些外圍二級業態多數沒有自己的投資開發能力,需要其他投資方建好載體以后才能入駐。”
除了新興的旅游業態以外,旅游產業運營模式的轉變也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隨著互聯網、移動創新技術與旅游行業的結合,我國在線旅游平臺已經從原來單一投資主體分化出多個陣營。由于看好在線旅游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無線旅游業務。其中不僅有攜程、去哪兒、藝龍等旅游電子商務企業,也有一些傳統旅行社,開始轉戰無線旅游市場,并陸續推出相關的手機客戶端。而這也吸引了投資者的眼光,根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國在線旅游領域共發生160起投融資事件,在線旅游融資規模達到300億元,為2013年的6倍。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