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5年05月26日 14:54 來源: 中國企業報
原標題:2000家文創園背后的隱憂:文化產業集聚區不到5%
為期5天的“第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剛剛落下帷幕,2280多家企業與機構參加,不僅創造了歷屆參展商數量之最,更是體現了各地政府興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信心。
有專家預計,2015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有望達到18000億元,巨大的市場前景不僅促使各地政府瘋狂上馬文創園項目,更是引來了各類企業趨之若鶩。但是,專家也在預警,七成文創園處于虧損狀態,而真正稱得上“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園區不到5%,更有甚者,有的文創園只是一個幌子,主業還是房地產開發。
文創園區數量超兩千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有望達到18000億元,占GDP的比重將超過5%,尤其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文化產業更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量。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從2007年開始,園區建設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2008—2012年期間,全國共建成各類園區1122座,年均增速42.2%。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全國文化產業園區數量已超過2000家,各類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多達500余家,其中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336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10家,分布于全國各地。
從園區的整體布局來看,全國已初步形成六大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以北京為主的首都創意產業集群,以上海為主輻射南京、杭州、蘇州等地的長三角創意產業集群,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創意產業集群,以昆明、大理、麗水為主的滇海創意產業集群,以西安、重慶、成都為首的川陜創意產業集群及以長沙為核心的中部創意產業集群。
特別是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新城鎮化”、“互聯網+”、建設新支柱產業等政策的推動下,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迎來了又一個高峰,但在此過程中,園區項目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盈利困難等現象也屢有發生。
三大瓶頸制約園區發展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司長吳江波就曾表示,數量眾多的文化產業園區中,有70%以上處于虧損狀態,真正盈利的不超過10%。也有專家指出,國內真正稱得上“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園區不到5%,眾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在定位、可持續發展、融資等方面都隱患叢生。
由于目前政府并未對“文化產業園區”做出準確定義,在實際操作中,不少地方都利用文創產業園區的名目進行招商引資。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趙迎芳指出,“更有甚者,為了吸引企業入駐,不考慮其業務是否與園區性質吻合,一些與園區主題關聯度不大的企業也能進入園區。”
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各地土地政策趨緊,房地產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許多投資者便將心思放在受到政策支持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上,相關項目紛紛上馬。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帶有房地產開發性質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數量已占總量的25.2%,其中泛環渤海地區38.9%,泛長三角地區42.3%,泛珠三角地區15.9%。
曾有媒體報道,個別由房地產公司投資興建的文化產業園項目,“發展文化產業只是一方面,主業還是房地產開發”。特別是綜合類創意園區,隨意引入幾家創意類企業,其余企業幾乎與文化創意無關,有些甚至變相為房地產開發項目,嚴重偏離創意園原有定位。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內大部分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招租模式運營,少數園區通過舉辦展覽、活動創收,收入來源單一。2014年,就曾傳出中國最知名的文化產業園——798因房租上漲和過度商業化的問題而導致藝術家流失的報道。而798管委會主任張國華曾強調,“希望798在功能性方面能夠有所提高。”
業內人士指出,不同于傳統型產業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生存和發展自有其差異特質。文化產業園資金回籠慢,投資回報期長,早期見效不明顯,因而在投資先期企業需要不斷輸入巨大的人力、財力及物力成本。據一位經營文創產業園多年的業內資深人士透露,“一個文創產業園從最初的規劃到逐步走上正軌,至少需要3年的培育期”,而在這3年的成長期內,企業只有砸錢的份。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產業以輕資產為主,不少傳統金融機構對輕資產估值、項目擔保并不熟悉,因此常常出現融資難的問題。無論在質押、產權評估還是外資準入方面,文化創意產業及園區的金融之路都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
理順政府
與市場關系是關鍵
針對上述園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專家們從政策層面和市場層面兩個方面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從宏觀政策層面上,專家建議政府應當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植力度,并制定相關政策法規規范園區建設和準入制度。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要重視數量,更要重視質量,通過政府授權掛牌的形式可以有效保證真正的創意企業入駐,而淘汰那些非創意企業,維護產業園區內的生態平衡。
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表示,建立園區不是重復低端產業,而是要轉變發展方式,促進文化產業升級。同時要嚴把文化產業園的審批手續,嚴格調控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數量,杜絕園區建設中出現盲目投資、重復建設和一哄而上現象。
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教授范玉剛認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園大多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發展”模式建設,通過政策和財政扶持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源、市場、配套設施等要素在園區集聚,憑著優惠政策招商建園,而不是市場力量自發驅動。對此,專家建議國家通過“文化發展基金”等市場手段,引導體制內外文化資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優化組合。政府應該努力優化環境和政策,園區的運行和發展由市場主導。
最后,專家指出,園區并非單純地理和空間意義上的集合,而應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載體和平臺,一個成熟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服務內容應該涵蓋產品孵化、展示推廣、技術服務、人才培訓、投融資、政策咨詢等文創產業鏈各個環節,通過有效的管理機制和中介組織最大限度的整合共享資源,實現園區整體外部競爭力和產業實力的提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