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5年03月28日 07:06 來源: 光明日報 王杰群
原標題:新常態下文化創意產業提升路徑
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創新、創造、創作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公眾提供獨特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國內居民的消費觀念逐漸由過去吃、穿、住、用、行向學、健、游、安轉變,文化消費已成為我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國內的文化創意產品市場潛力巨大。在當今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的戰略性地位會更加凸顯,文化創意產業將面臨新的戰略機遇。
近年來,我國經濟整體穩中有進,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經濟環境,文化創意產業本身也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巨大的發展潛力。隨著產業集聚區的規劃與建設,項目推介活動的開展,信息溝通平臺的搭建,高端人才的引進,金融創新的深入,文化創意產業的服務環境明顯得到優化,保障體系也日漸完善。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逐漸牢固,外部環境不斷轉好,內生驅動力量逐步增強,相關企業自身不斷發展壯大,其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日益凸顯。為適應新常態,提高文化服務質量,豐富文化服務內容,進一步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的帶動作用,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升。
創新發展模式,進一步加強文化跨界融合
目前,國內較為成熟的文創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大多遵循產業資源文化型升級模式,即以傳統產業為出發點,將創新意識、文化元素融入產品和品牌中,實現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融合,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這種傳統的由下而上的發展模式主要適用于國內經濟發達、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一方面,經濟發達的地區,對人才、技術、資金等高端要素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產業基礎雄厚、工業企業眾多的地區,對相關服務產業有強烈的需求,能自發地形成相關產業集群。
一些文化資源稟賦豐富但經濟實力較弱的中小城市,由于缺乏堅實的產業基礎,無法照搬傳統的產業文化化的發展模式。他們應將獨有的文化資源、創意、想法商品化、市場化,運用產業手段完成文化資源的商業增值,開辟一種文化資源產業型發展的新模式。將陽春白雪的原創藝術扎根于生產制造,使藝術、文化在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中產生效益倍增效應。
創新文化與其他產業的跨界融合,能夠改變傳統的生產與消費模式,轉變傳統的價值增長機制,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鏈向附加值高的兩端延伸,有利于優化我國整體的經濟結構。同時,將“創意”產業化、產品化有利于將其有效地轉化為新型的優勢資本,變經濟增長由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的重要舉措。
塑造個性化、層次化的文化創意品牌體系
目前,國內對文化創意產品的消費還處于模仿型排浪式的低級次階段,商家也只是簡單地復制再生產。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需求層次逐級得到釋放,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逐漸成為主流,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產品所具有的創意價值和文化內涵。這就要求生產商對消費者偏好更為敏感,主動豐富產品的核心價值。同時,要認識到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具有“供給創造需求”的特點,沒有好的文化創意產品,相應的需求就很難被釋放出來,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就不夠顯著。
我國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創意人才和市場潛力巨大,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海內外影響力的區域品牌。政府應該根據本區域優勢資源特色,廣泛吸引與本區域發展相關的、聲譽良好的文化創意企業入駐,積極打造相關文創企業龍頭,培育優質的產品品牌,依次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區域品牌、地域品牌,最終打造出一系列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精品,變“中國制造”為“中國智造”。通過樹立品牌將碎片化的文化資源和內容進行集合,形成市場效應。同時,成功的品牌塑造還能夠產生極大的正外部性,創造出的溢出效應能夠被國內其他產業、企業所共享。
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大對小微文創企業的扶持
在經濟下行壓力和就業壓力并存的情況下,我們應積極踐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促進創意變成就業的機會和創業的資本,化壓力為動力,讓包袱變財富。
開心麻花等小微文創企業的成功凸顯了文化創意產業組織的新特征,即生產小型化、專業化、個性化。在文化創意產業中,雄厚的資金、廠房、設備等物質資本不再是企業成功與否的決定性要素,創意和人才才是企業脫穎而出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今后的考察中,應該創新對企業發展水平的衡量標準,將考核重點放在企業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人才資本、創意內容等無形價值上,主動為具有發展潛力的小微文創企業提供涵蓋稅收、資金、人才、市場、版權保護等方面的全面支持。國家要與市場聯手將國內蓬勃的文化事業有效地轉變成支柱型產業,將豐富的文化資源有效地轉化為產業資本,將城鄉居民的支付能力有效地轉化為實際的文化消費支出,順應新常態,助力新常態,全方位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