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7日 08:16 來源: 中國文化報
各國GDP、文化消費總量與平均量表
各國文化消費數據來源:[日]獨立行政法人勞動政策研究·研修機構《國際勞動比較》(2013)(制表 張海寧)
文化消費處于文化產業鏈的末端,是文化產品價值實現的最終環節。人類不斷豐富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擴大和提升文化消費,從經濟層面上看,有利于我國文化產業增長模式的優化與轉型,即由單邊投資驅動轉變為消費與投資的雙邊驅動;從社會層面上看,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我國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從文化層面上看,有利于塑造我國文化軟實力。
然而,目前我國文化消費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從文化消費總量上看,我國文化消費總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按GDP水平衡量,我國文化消費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是缺口巨大。從文化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比重上看,歐美發達國家文化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比重長期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韓國、新加坡、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文化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比重甚至接近15%,而中國文化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比重一直徘徊在7.53%,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是通過一系列舉措來全面擴大文化消費的,在拓展國內市場消費的同時,不斷擴大其文化產品的全球性消費,使其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成為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支柱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體措施有:
第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文化消費需求。美國政府每年對美國博物館及圖書館服務協會(IMLS)、國家人文基金會(NEH)、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EA)和肯尼迪中心(Kennedy Center)等各類文化相關基金捐贈、資助超過10億美元,主要用于扶持和獎勵藝術家創作、文化內容教育與研究、文化場館建設以及文化國際交流合作。同時,美國政府每年預算中還會投入超過20億美元,直接用于文化基礎設施投資和聯邦文化機構發展。另外,到2010年,已有46個州政府對非營利性文化產業實行稅收減免政策。
法國政府每年向文化產業給予不同形式的財政支持和贊助,每個從事文化活動的企業或社會機構都可以向法國文化部申請財政支持,同時符合標準的文化消費活動可享受3%左右的稅收優惠政策,法國政府為文化發展提供的支持和贊助一直高于環保等其他行業。
第二,積極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美國政府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利用嚴格的反壟斷法和知識產權保護法,保護文化內容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為國內文化消費市場創造優越環境。同時,為開拓國際文化消費市場,美國政府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如文化出口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對他國經濟援助條款中強制加入文化出口條款等。法國政府為開拓大眾文化消費市場,建立了開放的文化市場體系、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和資助體系、健全的法律以及科技支撐體系,還有其獨有的金融支持模式,拓展了大眾文化消費并促進了法國文化市場的繁榮。
而韓國政府為了拉動文化消費,制作了文化消費優惠手冊,舉辦了“購物季”活動,囊括了演藝、購物、娛樂等20多個業態,搭建了聯合眾多文化娛樂業商家以及眾多消費者的網絡平臺,邀請了眾多電商加盟,豐富了文化消費的渠道,另外輔以文化消費卡折扣,對消費者進行直接刺激,有效擴大文化消費總量。
第三,依托文化品牌建設提升文化消費水平。文化品牌是重要的文化符號,體現消費者對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的認知度和忠誠度,對于文化消費者選擇文化產品起著巨大的引導作用,因此文化品牌的培育和推廣是對文化消費者需求的積極回應。
美國政府極力支持本土企業打造文化品牌,以文化產品和文化貿易為載體,輸出價值觀和消費文化,在擴展本國經濟利益的同時提升美國的文化影響力,好萊塢、迪士尼、時代華納都成為全球性知名文化品牌。德國政府每年評選、宣傳“德國品牌50強”,并持續不斷地扶持本國企業名牌。英國政府重點打造音樂產業、電視產業和出版業,法國政府重點打造設計業文化品牌,其中,具備良好國際聲譽的出版業、創意設計業、展覽業以及巴黎時裝節和位列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的戛納電影節都是法國政府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