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6日 07:10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原標題:尋找創意設計“原動力”
日前,國家統計局依據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相關資料,對2013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主要指標進行測算。結果表明,2013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1351億元,其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創造的增加值為3495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16.4%。
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加速與相關產業融合,快速融入到產品和消費中,創造著更多就業機會,提升著人們的生活品質。
讓創業更有趣
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文化是引領,科技為其需求提供成功條件,而融合這個過程的操作方法就是文化設計
在北京朝陽區西大望路“尚8國際廣告園”內,有一處由上下兩層車庫改造而成的創意空間——A格智能藝術館。這里,也是80后年輕人周穗童實現創業夢想的地方。
在藝術館展出的作品,屬于“3D原創立體畫”。與普通畫作不同,這類畫掛在墻上可以遠觀,還可以“近玩”。當拿著手機或Pad等智能硬件,掃碼下載官方APP后,打開其中的拍攝功能,慢慢靠近這些畫時,上面的人物、火焰、落花便會在鏡頭中“動”起來。與此同時,還有不同主題的音樂、音效在耳邊響起。這樣神奇的互動效果,讓每一個來到這里參觀的人都忍不住要嘗試一下,尤其是那些喜愛卡通的小朋友們。與貓咪共舞、擺造型、拽牛拔河……更讓他們玩得不亦樂乎。
“這些畫之所以會‘動’,是運用了AR(虛擬現實)技術。”A格智能藝術館創始人周穗童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從策劃主題創意設計,到建立模型和動畫,再到將電子設計稿變為手繪作品,創作一幅3D原創立體畫,整體下來至少需要4天時間。如何將一幅作品的主題設計得有趣有創意,是他們團隊最下心力和功夫的地方。“比如這次貓咪主題畫展,我們在創作前會觀察貓的日常習性,再結合文化背景將它帶入到人的生活中創作,帶給游客一種新奇、貼近又合理的感受。”周穗童說。
“希望這些畫可以讓人們在互動中獲得心靈的放松。家長帶著小朋友來還可以進行親子互動交流。”從小喜歡數學和鉆研科學發明的周穗童,骨子里也喜歡畫畫,曾在北京多家藝術公司擔任首席畫師。通過創作3D原創立體畫,將藝術與技術融合,結合愛好和人生經歷,他覺得創業路上充滿了干勁。
“文化創意與科技的融合、碰撞,孕育著無限活力。這些年輕人充滿了活力和想法,需要給他們空間,讓他們去充分施展才華。”尚8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薛運達說,“當然,還要輔之以專業的文創管理和高效的資源配置,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的能量才能得到進一步釋放。”
“科技與文化創新‘雙輪驅動’,已成為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秘書長宋慰祖表示,缺少高端研發和設計是我國一些產業發展的“軟肋”,“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中,文化已成為引領和主導,科技為文化需求和目的提供成功條件,而這個過程融合操作的方法就是文化設計。”
讓創新更自如
讓設計走進大柵欄,通過設計的力量引入新業態。更為國際化的展覽正出現在大柵欄社區的空間中
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同樣蘊含人文和民生的價值,并在潛移默化中營造出愛文化、愛設計、愛原創的社會風氣。
大柵欄,是北京保留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也是京城文化的縮影、精華和起源。然而,和許多舊城區一樣,大柵欄的保護、整治與復興曾面臨種種難題:人口密度高、公共設施不完善、區域風貌不斷惡化、產業結構亟待調整、復雜嚴格的歷史風貌無法成規模進行產業引入,難以找到合適的路徑引導當地居民參與改造,很難形成有效運作模式,支撐區域保護與發展。
改善,源于2010年啟動的“大柵欄更新計劃”。計劃在啟動初期,就成立了一個開放的工作平臺——大柵欄跨界中心。“我們作為政府與市場的對接平臺,通過與城市規劃師、建筑師、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商家合作,探索并實踐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有機更新的創新模式。”大柵欄跨界中心品牌負責人梁瑩說。
這樣一個跨界平臺的設置,將不同的利益主體聯接在一起,讓他們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以不同的角色進入,承擔不同職責,同時也為社會上不同的資源群體打開了一個開放渠道。歷史文化街區單一規劃、單一產業策劃、單一文化保護、單一建筑設計與改造的模式得到改變。
在此基礎上,從2013年起,作為大柵欄更新計劃中的一個長期項目,“大柵欄領航員”開始通過設計征集的方式,嘗試解決在區域改造過程中一系列公眾難題,形成實踐試點,用創造性思維和設計面對挑戰,通過示范激活,給大柵欄及內部社區帶來直接積極的改變,推進本地居民及商家參與地區共建。
從“微胡同”到“微雜院”,再到“內盒院”,保護改造的創新方式不斷涌現。在2013年至2014年間,圍繞著大柵欄的建筑、基礎設施、手工藝和社區商業,共有28個項目加入了“大柵欄領航員計劃”,部分已完成試點建設。記者了解到,2015年,“青年旅舍”等項目也將逐漸完成。
讓設計走進大柵欄,通過設計的力量引入新業態。每年的“大柵欄新街景”設計之旅,也會邀請中外優秀的設計和藝術創意項目進駐老街區。老街區遇到新設計,使人們在感受老街獨特魅力的同時,激發著歷史文化街區更加充滿活力的思路。
如今,更為國際化和年輕化的展覽正出現在大柵欄各個社區的空間中。設計之旅、領航員試點項目空間、主賓城市巴塞羅那展覽等板塊的內容以設計集群、工作坊、論壇、臨時店、展覽、藝術裝置等諸多形式,被有機地編織到西河沿街、茶兒胡同、三井胡同、炭兒胡同、楊梅竹斜街等特殊的城市肌理及有趣的院落空間中。超過100余名參與人、團體、機構共同加入其中,通過空間改造、社區生態建設及環境提升、本地區手工藝探索及各門類藝術設計,持續加深大柵欄保護更新與改造,部分群體也成為大柵欄社區的新主人,永久入駐街區,成為活化街區繁榮復興的種子,孵化老街區的新景象。
讓創意更“保險”
在對創意設計的保護和運用上,探索實踐正在同步推進,保護目前成型的設計作品,還保護設計創意的過程
國務院2014年印發的《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規定,應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創新、創意和設計激勵機制。
“創意是文化產業的動力源泉,沒有創意就沒有文化產業。而目前相當一部分創意未能納入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致使大量創意游離于法律保護之外,如影視節目策劃、廣告創意等。”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副教授張鴻霞表示,創意“裸奔”、“山寨”的現象嚴重,將會打擊創意的積極性,損害我國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
在對創意設計的保護和運用上,相關探索正在同步推進。作為新生代的藝術珠寶設計師,鐘華對此就深有感觸。“我原以為設計版權天生就屬于我,但實際操作上往往不盡如人意。”從法律上來說,著作權與署名權天生就屬于作者,但作品的使用和復制權往往屬于設計師服務的機構。“如果在合同中沒有明確標明時間限制,那么設計師的作品就可能被無限復制生產,相當于將產品版權轉讓給服務機構。這對設計師來說不公平。”她說。
不過,當遇見專門用于版權保護的產品“設計盾”時,鐘華不再那么擔心了。“我們和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共同推出了這套系統‘設計盾’,希望通過全數字保護模式,第一時間為設計作品網上公證,與現有的版權登記和專利申請形成相互補充。”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曾輝介紹說,目前該系統的服務核心為設計版權認證,今后還將延伸至設計版權評估、版權授權以及版權商品化。
“‘設計盾’線上登記的設計版權數據庫,能有效促進設計版權交易與金融服務。”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徐志鵬說。(經濟日報記者 金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