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4日 09:13 來源: 南方日報 孫穎
原標題:數字產品將“統治”文化產業?
學者深圳縱論移動時代文化科技融合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華強文化科技集團使用全無紙化二維動畫片生產線,改變了數字動畫片作坊式生產模式,將動漫和科技結合在了一起。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文化科技該如何深度融合發展?近日在深圳舉行的2014文化科技創新論壇上,眾多知名專家對此展開討論。有專家指出,移動互聯技術與文化融合發展還存在融合力度深度不夠,給人以新瓶裝舊酒的印象、大部分沒有找到盈利模式等問題,也有專家預測,未來文化產業各個模塊將發生巨變,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數字文化產業成為主導。未來文化產業行業重組以及行業細分會進一步加劇。
“燒錢不止,盈利無望”
作為互聯網功能的延伸,移動互聯網以隨時、隨身、隨地為優勢,突破了PC互聯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7月2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網民上網設備中,手機使用率達83.4%,首次超越傳統PC整體80.9%的使用率,且仍保持驚人的增長速度,未來一兩年內甚至有望超過PC互聯網用戶人數。
在移動互聯時代,文化的生長環境、傳統途徑、業態模式和消費模式于過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業界代表表示,互聯網讓人們的現實生活之外還存在一個數字生活空間,企業和用戶之間的關系也不單純是消費,更多的是體驗者、受眾和傳播者,“我們的定位應該是依托互聯網提供完整和持續的服務。”也有代表以演藝市場為例,指出互聯網時代文化消費呈現出娛樂化、數字化、小眾化和在線化的特征;ヂ摼W時代的發展已經打破了商業演出的操作慣性,新的形勢需要新的思路,文化演藝產業迎來史上最嚴峻的挑戰;ヂ摼W時代對數字化、個性化、互動性的要求成為了傳統演藝產業的“軟肋”。同時,也給了演藝產業重新整合,借助科技手段騰飛的契機。
深大移動互聯產業化研究所所長李彤指出,移動互聯技術與文化融合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目前融合的力度深度不夠,給人以新瓶裝舊酒的印象;以移動互聯技術為核心和主導的新興文化產品,以純技術的方式強調對傳統產品形態的革命性和顛覆性,結果到現在大部分沒有找到盈利模式;復制傳統產品,模仿國外產品,燒錢不止,盈利無望等。因此需要創新商業模式,找到推動文化產業良性滾動發展的突破口。
行業重組及細分將加劇
“預計到2016年底時,文化產業各個模塊會發生一個非常巨大的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數字文化產業,或者叫互聯網文化產業,大概由現在的40%左右的市場價值上升到70%左右。變化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測。可能到2015年年底時數字文化產業就會占到70%。”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稱,數字文化產業是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上文化產業的市場價值,不是指它的營業額。他還預測到2015年中旬時,移動互聯網會成為互聯網的一個主流形態。“互聯網的地位可能會延伸到移動互聯網,特別是平臺為王的這種特征同時會延伸過去。”
在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忠看來,在移動互聯時代,文化科技類企業,既要做好內容這個根本,又要注重技術和平臺建設,要善于整合內外的技術資源、信息資源、產品資源,形成有效的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產業鏈。他表示,未來,在滿足個性化需求與追求效率最大化的雙重壓力下,企業需要改變過去信息從高端向下游傳遞的方式,從正三角形向“扁平化”甚至“網狀”轉變,形成“大平臺+小團隊”的組織結構,在這種組織結構下,企業將面臨流程的重組、文化的重塑以及管理系統的重建。
也有專家表示,對不同的文化企業而言,移動互聯技術創新,為他們發展帶來挑戰和機遇,誰在發展中既重視技術的應用,又注重商業邏輯和商業本質,就會獲得發展。
“文化產業某個產品或者行業,如果跟移動互聯不能產生密切深刻的聯系,可能前景不樂觀。”深圳大學副校長、深大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認為,未來文化產業的行業重組以及行業細分會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