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2日 13:31 來源: 中國財經報 姬小梅
作為2014年國家層面關注文化產業發展的最重要動向,文化部和財政部日前出臺《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早在2011年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問題的公報上,就曾提出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特色文化城市”的要求。
特色文化產業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對于發展壯大文化軟實力意義重大。在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巡視員孫若風看來,特色文化產業可以作為整個中國文化產業的基礎和源泉。
為什么雷同和“雷人”
現在文化產業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也談到,抄襲模仿、建筑奇奇怪怪,F在建筑要么雷同、要么“雷人”。這凸顯了文化產業資源的源泉、創意源泉不足。
孫若風認為,出現這些雷同和“雷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沒有依托于自己的生活、遠離了自己的土地。在全球文化產業鏈中,我們還是處在低端,也就是“微笑曲線”,創意和市場兩個大頭環節都在人家那里。
要解決這個問題,再天馬行空的想象也得依托于腳下的土地;再有有如神助的靈感,也離不開自己的環境。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就是希望引導創意工作者關注自己的生活,從生活中尋找靈感。
一個文化產品為什么受人喜歡?是因為它既有特色,又能引起共鳴,這是差異性和普遍性相結合的問題。差異性的基礎就是特色。如果我們把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起來,對于文化產業,在創意、消費上都能形成一個更加積極、良性的基礎和源泉。
傳統文化不能曲解,也不能作繭自縛
要通過發展特色文化產業來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公共文化服務有這個責任,文化產業也不例外。
這些年始終有一種聲音,批評對傳統文化的利用會導致它的扭曲和破壞。我認為,這種聲音有重要的提醒作用,而且在一些地方確實存在對傳統文化、民族特色文化過度開發、濫用的問題。市場使用這些資源的時候,會選取最有商業價值的部分只要不是有意曲解誤讀,把它們與時尚相結合,這是我們應該鼓勵的。這也是文化產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傳統文化需要弘揚、傳承,就不能作繭自縛,僵死、封閉的方法只能導致其衰竭。所以在目前情況下,通過市場的辦法、產業的辦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或者復興中華文化,是一個新的渠道、新的興奮點。
歷史文化積淀帶轉化為文化產業帶
現在圍繞特色文化產業形成了一些項目,比如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以后我們考慮還可以形成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長江文化產業帶、茶馬古道文化產業帶,等等。
“藏羌彝走廊”作為一個概念最早是從學術界來的,而且在海外也是比較熱門的研究領域。真正產生影響的是費孝通,在歷史上有積淀,四川地震后經過反復醞釀開始啟動。
我們將著力推動《指導意見》提出的其他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示范鄉鎮建設,建設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產業優勢突出的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建設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特色文化城鎮和鄉村,通過其示范輻射作用,帶動全國范圍內特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以及依托國家文化產業項目服務平臺,面向全國征集具有示范性和帶動性的特色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加強對重點項目的組織、管理、協調、支持和服務。還有建立特色文化品牌認證和發布機制,支持各地實施“一地(縣、鎮、村)一品”戰略,完善傳統工藝、技藝的認定保護機制,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利用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品牌。
這次除了國家財政支持外,也在探索基金的方式,可以讓更多企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