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06日 08:03 來源: 北京商報 姜琳琳
《夢幻水立方》系列演出劇照
年底又到演出旺季,異彩紛呈的舞臺景象一場連著一場,數數年底的演出排期,單演唱會一個門類有就不下20場。正逢戲劇奧林匹克在京舉辦,各類大小話劇、舞臺劇也奔著數百場。演出商們不能不犯難,一部劇目如何引起關注,如何找到觀眾定位?何吸引更多人進劇場?
跨領域 借勢電視、互聯網
不久前在“鳥巢”和工人體育館連演60余場的《極限震撼》一度風靡京城,這部來自百老匯創意秀的北京演出,不僅演出贏得零差評的好口碑,并且首次嘗試與電視臺合作,為湖南衛視制作6分鐘電視版本的《極限震撼》。
“與電視臺合作是《極限震撼》的一次嘗試,借勢并非盲目拓展,也不是單純追求受眾面,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種事半功倍的方法為節目找到相匹配的受眾。劇場畢竟容量有限,演出場次也有上限,對于一個持久運營的項目,通過電視渠道擴展影響力是非常有價值的。湖南衛視的定位正好和這臺秀切合,年輕的消費群體、刺激的觀演體驗。”
與之類似,剛剛操辦了楊坤演唱會的北京市演出公司正在計劃2015年和互聯網的深度合作,以此來打破演唱會僅靠票房的單一盈利模式。
“靠視頻直播收費僅僅是冰山一角,計劃明年4月起在‘水立方’做駐場演唱會,可能是每周一場,這些演唱會都將采取與互聯網全程合作的模式。”北京市演出公司董事長張海君介紹,“全程合作”包括演出臺前幕后的花絮、彩排的微型紀錄片以及各種宣傳片花。“這可以說是一次試驗,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的魔力已經被證實無數次了,演出也是傳統產業,我們想試試看,當演出和互聯網時間規;摵现笫遣皇且材芙o傳統的演出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玩眾籌 對接傳統產業
演出商期待的變化無異來自行業壓力。隨著演唱會項目越來越多、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大腕明星你來我往唱得熱鬧,觀眾滿心歡喜看得過癮,演出方卻是有人“吃肉”,有人“喝湯”,有人干脆只能“喝西北風”。
“辦演唱會早過不上靠票房回本的舒服日子了,今年北演做的S.H.E演唱會,出票率高達87%,票房成績漂亮,最終結果也僅僅是微利,宋東野的演唱會上座率到93%都沒賺到什么錢。”張海君說。僅僅靠票房不可能持久,由于明星成本比較高,就算賣得再好也很盈利,只有進行跟更深度地開發才能找到自己的盈利空間。張海君說,“除非有贊助,一般情況下僅靠票房很難賺到錢,但拉贊助又比較困難”。
張海君找到了拉贊助之外的一種新玩法。楊坤萬事達中心的演唱會,主辦方和國內某酒品牌捆綁銷售,觀眾買380元的票可獲贈一瓶300元的酒,其實相當于只花了80元買票。“目前來看,這種方式非常有效,開票不到三天售票量超過八成。”張海君說,“未來演出行業的趨勢應該是從有限向無限拓展,比如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以及與其他行業的跨行業合作。”
電子票 拓展移動票務
無論是跨領域的拓展還是傳統產業的整合,最終都會落到演出消費者手中的那張票上。便利購票、便利選劇才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自然而然地走進劇場。已經有演出商開始像網店一樣介入包括微博、微信訂閱號等形式在內的新媒體平臺,以此來提供一種點對點、更貼心、帶體溫的服務方式。只要回復其設定的關鍵詞,就可以立刻收到包括購票鏈接、劇目介紹、導賞指南等在內的推送消息。
前大麥網副總裁、文藝媒體聯盟創始人聶凡鼎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演出的主辦方,完全依靠票務網站就希望賣好一個演出,這種思路本身就錯了,并非專門的票務網站不好,比如大麥網、魔時網等。以大麥為例,平時一天在線的項目是1500個,根本不可能為每一個具體項目花費過多的人力、精力、物力來進行推廣和傳播,真正實現有效傳播還需要靠出品方自己。借助越來越普及的移動終端推廣劇目,同時實現便利售票”。
孟京輝戲劇工作室率先嘗試移動終端的售票方式,與支付寶錢包聯合試點推出“創新劇場實驗”。近日,工作室旗下的蜂巢劇場連續上演了兩場“支付寶錢包專場”演出。來觀看演出的觀眾均是通過支付寶錢包的服務窗購票,并手持電子票二維碼掃碼進場。 “毫無疑問‘創新劇場’能進一步壓縮整個行業的運轉成本,提升行業效率。相信越來越多的傳統劇場和演出方會借鑒這一更高效、環保的模式。”對于“創新劇場”的前景,幫助孟京輝戲劇工作室搭建支付寶服務窗口的獨立軟件開發商萬社方面相當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