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 09:07 來源: 國際商報 曲曉麗
原標題:文化消費市場空間大
十一黃金周期間,旅游并不是所有人的最佳選擇。面對各大旅游景區洶涌的人流,買一本早就想看的書、約上朋友看一場電影、逛一逛藝術館、上網購物成為很多人的基本生活狀態。
以這些業態為代表的文化體驗和文化消費直接反映出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在經濟富足的情況下,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生活中的文化體驗,消費指數明顯上升。
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實際文化消費規模已超過1萬億元。在近日召開的例行記者招待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文化、旅游等消費繼續升溫。上半年當當網圖書銷售額增速超過40%,1~8月全國電影票房同比增長31%。
文化消費的增長得益于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的帶動。按照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進入物質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并重時期;超過5000美元時,居民消費將進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時期。2010年,我國人均GDP超過4500美元,文化消費正步入快速增長期。據預計,到2020年,全國文化消費需求總量將達16.65萬億元。
但是應該看到的是,較之國內整體經濟快速增長的步伐相比,文化消費雖然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但仍缺口很大。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九年時間里,文化消費整體增長緩慢。截至2013年底,我國文化消費潛在市場規模為4.7萬億元,而2013年的市民文化消費規模剛剛超過1萬億元,存在近3.7萬億元文化消費缺口。
僅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的文化消費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不到10%,而北京的恩格爾系數是30%。美國正好相反,文化消費占家庭總收入的30%,恩格爾系數不到10%。可見,北京乃至全國的文化消費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市場潛力巨大。
文化消費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收入水平、教育背景有密切的聯系,也與社會整體文化消費環境有關。為此,業內專家指出,擴大文化消費不僅需要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提高消費者素質,還應增加文化市場的有效供給,重視市場要素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