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2日 09:30 來源: 深圳商報 李佳佳 胡云馨
原標題:電影圈不差錢
近年來,影視圈出現了一種新的態勢,超過千億元的基金和互聯網企業資金涌入電影市場項目。尤其是今年,幾乎所有熱映的電影都有金融資本和互聯網企業的身影。64起影視公司并購案,涉及資金近680億元。
比如IDG投資的《山楂樹之戀》與《雪花秘扇》,經緯創投投資的《后會無期》,阿里巴巴娛樂寶聯手樂視影業投資的《小時代3》,百度百發有戲、優酷土豆、基石基金打造的《黃金時代》,樂視影業、儒意欣欣、優酷聯合投資的《老男孩》等。
中國電影市場已連續6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今年電影票房更有望接近300億元。金融資本和互聯網企業已公開攜巨資跨入電影行業,影視圈即將邁入一個資本運作的新時代嗎?本報記者昨日采訪了多位圈中人士。
電影產業商機無限
影視產業向來不缺錢,但為何總被指責為“虛假繁榮”、“泡沫太多”?每一年出爐的近千部影片中,只有三四百部可以登陸院線放映,常常有電影“一日游”或“幾日游”。這個圈子里,不乏各種背景、各種來路、各種風格的投資人,卻多數是走馬觀花,賠錢賺吆喝,有的連吆喝都沒出處。
“2013年中國票房除去成本,最后投資方拿到手里的每年也就60億元的利潤。這對于金融資本來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小生意。”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在近日的一個業界論壇中說。
但投資人卻看好電影市場,把它當成“肥肉”,為何?客觀環境是——當下各種實業投資不景氣、房地產等產業滑落。繼地產商和煤老板之后,電影圈中新一輪接棒的正是金融資本圈的推手們,以及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為首的互聯網公司。
在前一輪地產運動中發展起來的影院需要大量影片填空,國內影片數量雖多,但上座率偏低,遠遠低于國外水平。據統計,中國已經有2.2萬塊電影屏幕,但影院的上座率僅15%。中國電影產業仍有無限商機。
資本運作頻現
記者發現,今年已公映的電影《小時代3》、《親愛的》、《黃金時代》、《后會無期》、《心花路放》中,均有資本運作的身影。
今年最引人注目的并購,當屬阿里巴巴62億港元收購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國。文化中國原董事長董平手中資產一度還包括新京報、手游和電視網牌照業務,做電影往往是跟著主要的制作發行公司投資,并不是真正主導。
北京的一家制作發行公司儒意欣欣今年成功打造了喜劇片《老男孩》,電影收到2億元票房,并捧紅了神曲《小蘋果》,創始人柯利明轉手將公司賣了15億元。盡管很多圈內人士覺得這個價格虛高,但柯利明的“一戰成名”仍令人驚愕。
IDG是影視投資領域的先行者,合伙人熊曉鴿在2010年縱身跳入電影投資時,金融界尚有聲音質疑風險投資基金是否應該投資高風險的電影業。但當他投資的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創下當年文藝片票房之最時,金融圈同行不吱聲了,IDG獲得了滿意的回報。
門檻低吸引各行業投資者
“中國電影市場就像賭場,各界企業紛紛博弈電影圈,看中的是電影門檻低、收益快、回報周期短。”深圳本土知名電影導演彭臣如此形容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
彭臣向記者透露,電影《心花路放》上映之前,導演寧浩就已獲得北京摩天輪傳媒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25億元的保底投資,而北京摩天輪傳媒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旅游的全資控股子公司。據估算,電影票房只要過7億,北京旅游就能獲益近4500萬,短短半年時間,回報率高達20%。
記者隨后了解到,北京旅游是一家上市時間超過16年的老牌企業,堪稱股市“活化石”。該公司之前主營北京房山區的一些旅游資產以及酒店服務業,但上市以來經營狀況差強人意,業績基本在微利的邊緣徘徊。北京旅游現在轉投電影市場,參與影片的發行、宣傳等環節,此番憑借《心花路放》順利進入電影行業。
深圳本土影視資本活躍
今年,深圳電影市場相比以往也異常活躍。由彭臣執導的新片《蜜糖》剛開始籌備就吸引了深圳某本土企業的青睞,本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彭臣希望他的電影能資本多元化,“有了資本平臺,可以為電影帶來更多元化的價值。”
深圳中青寶互動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也成立了影業公司,近日推出新片《特殊對手》。中青寶互動網絡公司副總裁申睿告訴記者,他們在投拍電影的同時,希望能借此為電影的后續提供好的平臺,形成共生文化圈。“互聯網公司的歷程跟做電影從某個角度上來說是非常相似的,我們會從小投資開始,逐步積累經驗,完成大夢想,前期,一部片子預備投入制作資金300萬~400萬。”
深圳本土企業華強文化科技集團于2009年6月19日注冊成立方特影業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并購張紀中創立的澤萬達影像有限公司,成立之后迅速涉足大銀幕。小熒幕上名聲大噪的動漫作品《熊出沒》,經其運作后推出同名大電影《熊出沒之奪寶熊兵》,宣傳強勢,以小朋友為基礎的各個年齡段的觀眾都贊不絕口,最終以2.47億票房的成績成為首部票房突破2億的國產卡通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