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09日 10:22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王靜宇
文化產業和金融的聯姻能否破除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今年3月6日,財政部發文,2014年繼續實施文化金融扶持計劃,規范完善操作程序,逐步擴大支持領域,積極探索債券發行成本補貼、保費補貼等扶持模式,推動金融資本和文化資源的融合對接。
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文化產業占我國GDP份額不足4%,占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份額不足3%。而中國人均GDP正在從3000美元向6000美元邁進,將帶來民眾的消費升級,文娛類支出比重會顯著上升,文化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資源對接迎來新機會
據悉,2013年全國文化產業投資總額達到5000億元,而根據國家規劃,2016年文化產業將成為我國的支柱性產業,屆時文化產業投融資額或將突破1.2萬億元。
目前,我國文化企業融資渠道主要有銀行貸款、股票籌資、債券融資、融資租賃、海外融資等,其中銀行貸款是主要方式。
然而,本報記者了解到,在實踐中,銀行為防范金融風險、減少不良資產,普遍推行貸款擔保制度,要求借款人提供保證、抵押、質押等貸款擔保。但文化企業的特殊性使其很難提供符合要求的擔保物,因而金融擔保制度成為文化企業融資的最大障礙。
今年3月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文化與金融合作已成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除了傳統的開發信貸產品、改善授信模式外,《意見》的亮點之一是探索建立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
“試驗區”旨在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文化、金融等多部門溝通協作機制,通過創新地方政府資金投入方式,引導和促進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搭建文化金融服務平臺,完善文化金融發展政策環境,集中優質資源先行先試,探索符合本地區特點的文化金融創新模式。
民營企業率先試水
目前文化與金融融合的趨勢愈加明顯,已經有民營企業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文化產業的成長性非常好,投資機會很多。”吉林文投集團總經理于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于雷認為,傳統商業銀行金融產品重抵押、重企業實物資產規模以及注重企業現金流量,跟文化產業特性存在不匹配性。“文化企業具有輕資產、高風險、經營期限短、業績波動大、財務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夠規范、商業模式尚待完善等特點,如果商業銀行不創新商業模式,文化產業的融資瓶頸就很難突破。”
吉林文投集團董事長張梓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文化產業輕資產、重創意的特性和銀行傳統的業務品種及擔保模式與其融資需求的匹配度不高等原因,使得虛擬資產作為擔保抵押存在困難。“在條塊分割的產業結構中,文化創意的產業化無法落實,文化產業‘一次開發、多次利用’的高收益盈利模式無法實現,金融機構介入其中難以實現可持續,這也是制約文化產業和金融結合的一大瓶頸。”
“吉林省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搭建吉林省文化產業投融資信用擔保平臺是突破吉林省文化產業投融資瓶頸制約,助力文化產業良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可以在文化無形資產的評估和抵押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實現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的有效對接。”張梓熠對本報記者說。
吉林文投集團作為吉林省文化產業與金融對接的龍頭企業,在國家大環境大政策引導下,正在進行吉林省文化產業銀行相關申請工作。
本報記者了解到,吉林省文化產業銀行成立后,將針對文化產業“投入大、周期長、輕資產”特點,并結合吉林省文化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推行著作權(版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影視購片應收賬款質押、股權質押、景區收費權質押等多種金融產品。
除此之外,吉林省文化企業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按照上述金融品種申請辦理相應的融資服務,并可根據信貸政策標準獲得50萬至500萬元的授信額度,吉林省文化產業銀行未來擬向吉林省文化企業提供不少于10億元的授信。
張梓熠認為,目前相關產業正在進一步向文化產業進軍和滲透,產業間合作力度不斷加大。“不同產業間的融合,都將在未來幾年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明顯地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