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9日 08:17 來源: 中國經濟網 劉玉珠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日前,《中國文化產業新思考Ⅱ》由光明日報社出版,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劉玉珠在本書序言中提出,在當前文化改革創新環境下,文化產業的協同創新與融合發展是實現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方式。唯有協同創新,才能夠更好地把握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破解文化產業發展難題。而文化和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是市場。市場需求、消費需求、企業需求、資本需求、跨界需求都推動著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
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劉玉珠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文化最大的特質,就是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持久性,像空氣一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能夠以無形的意識、無形的觀念,深刻影響著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現實,深刻作用于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于文化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逐步清晰的過程,并越來越認識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并將“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作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
無疑,改革創新釋放了文化發展活力。以市場活力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核心在于尋求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新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市場需求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量。以文化體制改革助推文化產業發展,撬動發展杠桿,調動發展積極性,實現文化發展效率的倍增,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思路。
在文化改革創新環境下,如何通過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方式發展文化產業?如何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沖破制約發展的舊框框設計文化改革?如何在國際新視野的戰略思維下,科學性、前瞻性、務實性地健全文化市場?
文化產業的協同創新與融合發展正是回應上述思考,實現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方式。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作為一項創新組織方式,協同創新實現了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文化產業的協同創新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了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從而實現了產業融合與深度合作,是適應文化產業新特征的有效方式。唯有協同創新,才能夠更好地把握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破解文化產業發展難題。而文化和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是市場。市場需求、消費需求、企業需求、資本需求、跨界需求都推動著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
從消費需求的角度看,文化消費作為文化產業鏈的終端環節,既是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文化發展的目的。提高對文化消費重要性的認識,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擴大內需、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國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然而,和西方發達國家同期相比,我國文化消費水平只有其三分之一左右。文化消費規模偏低、文化消費總量不足、文化消費結構有欠優化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從企業需求的層面看,基于文化產業良好的前景和廣闊的空間,企業及創業者均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景充滿期待,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通過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產業融合,實現產業升級,對拉動文化內需,促進文化消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新挑戰。
從資本需求的視角看,資本是市場要素中最為成熟的部分,是健全主體市場的關鍵,多元化的資本介入和多渠道的資本支撐,是文化市場發展的保障。資本能夠提升文化企業的生存能力。文化企業如果想拓展市場,實現自身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需要在資本市場上融資,完善自身產權制度和管理結構等,以符合資本市場的要求。當前,文化產業良好的發展趨勢和市場格局,越來越使其成為資本青睞的重要行業,文化與金融的融合將成為撬動文化產業升級的杠桿。
從跨界需求的思維看,隨著文化產業作為“無邊界”產業的特性愈加突出,跨界融合極大地提升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效率,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一種發展趨勢。一方面,通過行業滲透或產業鏈的打通,可以讓企業在原本不相關的渠道里共享資源,節約成本;另一方面,高新科技企業的融入,也可以讓文化企業的長遠發展獲得新鮮元素。尤其是在互聯網思維的席卷之下,各行各業都在從過去的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體驗消費時代的跨界融合將更加以人為本。
隨著我國文化創新活動不斷滲透到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文化產業協同創新與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整合文化產業資源、提高文化創新效率、增強文化創新效果、傳播文化創新成果的重要途徑。在文化與科技融合日益緊密,文化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創新活動的開展和運行已遠非某個單一主體所能承擔,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已經成為了必然趨勢,文化產業協同創新與融合發展可以更好地實現學術資源綜集、文化人才薈集、科學研究力量密集、產學研合作有效等優勢,作為知識創造和傳播的源頭,“創新與融合”已經成為整合文化產業資源、提高文化創新效率、增強文化創新效果、傳播文化創新成果的重要途徑,在文化產業鏈條中的作用日漸凸顯。
因此,在“創新與融合”語境下,對新時期中國文化產業的戰略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吨袊幕a業新思考Ⅱ》正是聚焦于當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進程,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歷史階段,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新時期中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觀念、創新組織形態、創新內容形式、創新傳播平臺、創新技術手段、創新文化業態、創新管理方式等這些旨在使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更加生氣勃勃的路徑思考。
第一,彰顯創新力度!吨袊幕a業新思考Ⅱ》既關注國家改革發展中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的時代議程,又關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歷史進程,致力于在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集聚與文化產業融合等關系中尋求文化創新發展的動力機制。
第二,富于創新溫度!吨袊幕a業新思考Ⅱ》既關注全球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創新理論,又關注中國村域社會中產業轉型的基層實踐,既以對比研究的方式審視全球文化產業發展,又以田野調查的方式介入城鎮鄉村文化地景再造,賦予了文化產業發展以人文關懷。
第三,尋求創新路徑!吨袊幕a業新思考Ⅱ》既關注市場這一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又關注文化企業這一市場的主體和市場經濟最活躍的細胞,一方面通過文化消費為切入點深入研究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機制,另一方面通過長期跟蹤調研文化企業系統論述文化市場配置的有效路徑,提供了文化產業發展務實可操的決策咨詢。
《中國文化產業新思考Ⅱ》立足創新,從文化產業新戰略、文化產業新市場、文化產業新創造、文化產業新融合、文化產業新標準、文化產業新企業、文化產業新視野和文化產業新調查等八個維度,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富于資源稟賦和特色的地區進行了充分調研,對文化產業發展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元素進行了系統闡釋,對文化產業的市場主體建設、文化產業的治理路徑、文化產業的評價標準進行了全面探討,包括對6個文化產業發達國家經驗的介紹,展現了作者在探索科學可持續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上的學術勇氣和不懈努力。
(作者: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