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7日 13:36 來源: 中國產經新聞網 崔銘泳
原標題:文化市場投資熱下“泡沫”疊加?
不可否認的是,資本涌入文化產業,有利于加速推動行業整合,但資本的運作卻永遠無法取代文化的積淀。
以往,文化產業是“做戲給人看”的角色,但近年來文化市場熱度持續飆升,尤其是今年以來,大量資本涌入文化產業的現象愈發明顯,令文化產業成了資本市場的最受矚目的主演之一。
熱錢洶涌的文化市場看似令人欣喜,但伴生而至的還有對文化投資市場充滿泡沫的擔憂。不缺錢的文化市場是否真的已經泡沫堆積?從業者又該如何在大浪之中尋到良性發展之道?
熱錢洶涌 文化投資大繁榮
據相關統計,截至9月14日,今年國內一共有63起影視公司并購案,涉及資金已近550億元,更有高達近6成屬于跨界并購。
文化投資跨界熱不僅表現在影視行業,更是文化全行業的現狀,過去15個月里,共有30起行業外企業并購文化企業案,根據不完全統計,其中26起并購涉及金額折合人民幣約331.46億元。
供職于某文化投資公司的張先生從資本市場的角度,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了資本市場熱衷跨界文化行業的原因——市場投資資金跨行業流動是普遍現象,比如房地產行業景氣,能吸引大量的礦業資金。逐利是資本市場的明顯屬性,資金永遠都在尋找更高回報的投資機會,文化領域在目前看來就是很好的投資機會。
的確,目前看來,參與并購的企業多為已上市的制造業公司,這些公司基本都是第一次涉足文化產業。通過收購、并購等運作方式,上述公司正在逐步實現跨行業擴張。
“從文化行業角度來分析,文化產業的資本輸入正在呈現爆炸式的發展,在影視行業表現得尤其明顯。”奇點影業創始人、奇點獨到電影智庫CIO宋斐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道。他進一步解釋道:投資推力使現在傳統產業越來越難做,第三產業的吸引力逐漸增大。從微觀來說,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電影院上座率高,這個行業看起來回報可觀;投資拉力對于文化產業普遍來說回報周期并不漫長,比如電影平均的資金回收周期為18個月,這使得文化產業在資本市場頗受青睞,資金的快速回籠使資本流動加速;不能忽視的不良因素還包括文化產業的收入難以預估,因此影視行業歷來是洗錢的重災區,少部分人通過進入這一行業洗白手上的非法資金。
政府也鼎力相助這股投資熱。今年5月9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國九條”)。新“國九條”中提出,鼓勵市場化并購重組,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企業并購重組過程中的主渠道作用。這一政策,就像給市場注射了一劑興奮劑,又像是一顆定心丸。
大浪淘沙 繁榮之下有隱憂
這么多因素累加,難怪文化投資大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就曾表示,自己越來越覺得文化產業是值得投資的行業。而今年最值得矚目的文化跨界投資事件之一,也莫過于阿里巴巴入主中國文化。
6月25日,文化中國傳媒發布公告,確認阿里巴巴對公司新股認購事項已于2014年6月24日完成,這也標志著阿里巴巴集團對文化中國股份的認購正式完成,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持有該公司股份近60%。8月初,文化中國正式更名為阿里巴巴影業集團。在阿里巴巴赴美IPO的節點,讓阿里巴巴的戰略格局更為清晰。
但從數據來看,洶涌的并購潮帶來的還有令人憂心的業績。截至今年6月,多家并購案公司未達到業績承諾值的一半。業內人士預計未來還會有約3成甚至更多的公司因業績達不到要求,成為失敗的案例。
“很多文化公司的并購案,其實就是借殼上市。從資本運作的角度來說,在目前國內的環境下,為求上市采取曲線救國,有助于產業模型的完善。”宋斐說道。
張先生也肯定了這樣的思路,他分析道,上市公司收購可以通過資本運作等方式,將投資機遇和投資風險與股民一起承擔,利用增發新股等募集資金。這樣有助于吸納更多資金。此外,上市公司的規范監管和管理,可以促進收購對象成熟化發展。“如果出現不營利,只是運營問題,與收購關系不大。“張先生說道。
并購之后業績不佳,勢必也有負面影響。“從文化市場來看,我并不贊同。文化產業尤其是影視行業,作品才是核心,完全商業化的運作無助于提升作品的情懷,過度商業化反而讓作品有濃濃的流水線味道。我國的文化產業鏈還不夠成熟不夠良性,文化產業對資本的相互運作,與西方的差距不大,但作品的整體水準,與世界頂尖水準還有差距。”宋斐從文化產業從業者的角度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目前來看,并購潮帶來的并不都是積極影響,但是行業發展難免伴隨陣痛。文化行業里的各家公司,無論是深耕多年的專業人士,還是剛剛涉足的初生牛犢,都應該有在做好作品的同時也要賺錢的意識,更要培育這個能力。
泡沫?發展?
從世界范圍來看,文化產業尤其是娛樂行業的發展節奏受經濟大潮影響較小,現在以及未來可預見的一段較長時間,我國的文化產業還將處在上揚的階段。這也就意味著,文化市場需要大量資金。
“大量資金能為這個行業的發展提供物質支持,讓市場不缺產品,也能促進就業。還能為小眾產品和草根從業者提供更多機會。”宋斐指出。
不可否認的是,資本涌入文化產業,有利于加速推動行業整合。但資本的運作無法取代文化的積淀。從國內電影市場中巨額投資卻換來慘淡票房的影片,便可窺一斑。
針對這一現象,宋斐認為,文化產業的生產運作與傳統產業區別很大,非專業資本進入文化行業,難免顯得不專業。就拿電影研發與制作來說,非專業資本大多數時候擁有一支臨時搭建的制作班底,“外行領導內行”做出的作品常常是既缺技術又缺情懷。對文化產業運作的不熟悉,甚至會偶爾帶來資金鏈斷裂的后果。
內人士指出,隨著眾多資本紛紛擠入文化產業,尤其是影視劇版塊,市場很容易出現“泡沫”。宋斐也站在了這一觀點的陣營,他說道:“就像如火如荼的電影市場,據我了解的數據,國內院線平均上座率只有15%,F在的情況是,資本掌握在少數人手里,而整個產業估值過高,泡沫的確存在。”
“美國的企業家精神是在變革中創造資本,我們復制美國的商業模式也復制了這項精神,理念革新與技術革新推動產業革新,但一切的根源在于怎么講好一個個故事。” 在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學習并曾在好萊塢電影公司工作過的宋斐,習慣把美國的經驗和教訓用到國內市場。他認為,帶來文化產業泡沫與投資人的動機是分不開的,過高過快的盈利目標,急于求名的心態,都在推高這個市場的虛假繁榮。吸收資本運營資金和講好故事做好產品的能力,不應偏頗一方。
但張先生并不認為現在文化市場已經形成泡沫,他說道:“資本市場的虛高過熱持續5到10年,才能談泡沫。現在文化市場的繁榮剛剛開始,只不過是投資熱點乍現,這是好現象。一定要給這種熱潮一個定義,用非理性繁榮的初級階段形容比較確切。”
至于如何解決“非理性”的尷尬?他表示,目前來看,文化市場的資金具有過于追求短期效應的特征,而一個行業的良性產業鏈培育需要中長期資金投入。文化產業投資追求的利潤可以比市場利率高一些,但不能追求短期暴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文化產業雙贏。(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