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1日 08:40 來源: 中國經濟網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部主任祁述裕教授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 中國經濟網裴小閣/攝
中國經濟網記者編者按:近日,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指出,特色文化產業是指依托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巡視員孫若風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指出,《指導意見》集中體現了文化部、財政部在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的思考和業界的政策訴求。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部主任祁述裕教授從《指導意見》出臺的意義、亮點撰稿解讀《指導意見》,他認為這是一份躬逢其時的好文件!
出臺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分必要
第一,出臺《意見》是貫徹落實黨和政府相關政策的具體舉措。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都強調要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并明確指出要“發掘城市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特色文化城市”。《意見》的出臺,是對近年來黨和政府一系列相關政策部署的貫徹落實和進一步細化。
第二,出臺《意見》適應了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我國特色文化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具有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一是我國特色文化資源種類豐富,特別是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截止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95處,世界遺產45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13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81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169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219項。它們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文化財富,更是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意源泉。二是特色文化產業的就業前景廣闊。豐富的文化資源存在于廣泛的民間、鄉鎮,特別是中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且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系最為緊密。其靈活的產業發展方式,以及較低的進入門檻,能最大程度的帶動鄉村地區就業,特別是對于中西部城鄉的就業問題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作用。以工藝美術行業為例,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按年均增長22%計算,工藝美術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將達8000家,規模以上、以下企業工業總產值將達15000億元,同時農村加工隊伍將達2000萬人。三是特色文化產業是許多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如景德鎮的陶瓷、宜興的紫砂、濰坊的風箏年畫、東陽的木雕,以及鶴慶的銀銅器等都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第三,出臺《意見》是傳承文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是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富民、樂民的重要方式。傳統和特色文化資源的產生和發展是與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隨著社會變遷,很多傳統文化資源賴以生存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生態開始消失。通過發展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將特色文化資源的傳承和保護與當代人民的生活結合起來,通過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才能更有效的實現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第四,出臺《意見》是解決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存在問題的迫切需要。我國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創意水平有待提升,特別是符合現代時尚消費需求、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的特色文化產品不多;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整體水平有待提升。特別是懂經營、善管理,創意水平高的人才很少;生產組織方式落后,多數仍處于較為原始的家庭作坊的生產經營形式,嚴重束縛了產品創新和市場拓展;投融資渠道有待拓展,小、散、弱的情況普遍存在,等!兑庖姟返某雠_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思路。
《意見》對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有很強的指導性
《意見》包括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三部分,約4500字。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言簡意賅,對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兑庖姟肥状蚊鞔_了特色文化產業的概念,確定了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并且將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區域經濟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突出了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傮w來看,《意見》主要有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強調空間聚合和業態融合!兑庖姟吩谔岢霭l揮比較優勢,明確發展重點,促進多樣化、差異化發展的同時,強調打破行業和地區壁壘,加快特色文化產業與旅游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從目前我國各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現狀來看,我國傳統文化資源廣泛分布在民族民間地區,特別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由于經濟、交通和地理等基礎條件限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很多地區仍然處于獨立、分散經營的狀態,很難形成完善的服務體系、產業鏈條和規模效應。以區域整合的方式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更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發展趨勢,以及創意、生產、推廣的一體化協同發展效應。從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來看,業態間的融合是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特色,特別是以文化旅游為基礎,形成演出演藝、工藝品和展覽等多業態融合發展的方式,也是地方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的普遍做法!兑庖姟诽岢龅“發展區域性文化產業帶”、“建設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打造特色文化示范城鎮和鄉村”。從產業帶到示范區,再到示范城鎮和鄉村,一方面從微觀上強調各地區、各鄉鎮發揮比較優勢,突出差異化的競爭力策略;另一方面從宏觀上強調突破區域限制,形成區域合作機制,統籌城鄉發展,并形成集聚聯動效應。
二是重視市場運作和創意引領!兑庖姟吩趶娬{保持鄉村原始風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態,不大拆大建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市場的優化作用,注重發揮市場在促進特色文化資源生產性保護和特色文化產品創意提升中的作用。圍繞“健全各類特色文化市場主體”、“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促進特色文化產品交易”等三個方面,《意見》著重強調解決特色文化產業在創意、生產、營銷和銷售等一系列市場化中的問題。
首先,從產品創意設計來看,《意見》強調,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要加強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時代元素相結合,促進內容和形式創新。目前,我國很多地方的特色文化產品存在形式陳舊、類型和功能單一等問題,與現代時尚消費需求脫節。而通過創意將特色文化資源與現代生活方式和時尚消費需求相嫁接,往往具有點石成金的效果。
其次,在生產組織方面,當前我國特色文化產業生產組織形式基本上是以家庭作坊式的為主,產供銷一條龍很多是在一個家庭內部完成,缺乏專業分工,市場信息不暢,競爭力弱,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兑庖姟肪唧w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文化骨干企業、合作社、協作體、產業聯盟、小微特色文化企業和個體工作室等多種組織形式,這不僅是解決當下特色文化產業生產組織落后問題,更是符合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形式多樣、靈活的特征和需求。
再次,從產品的營銷、銷售來看,針對很多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品牌意識,缺乏產品的可辨識性等突出問題,《意見》提出“一村一品”戰略,發揮民間文化名人、藝人的品牌效用,以及利用產地標識等方式,很有針對性和可實施性。同時,《意見》強調營銷方式和銷售方式的創新,將特色文化產品的營銷、銷售與現代技術和先進的服務方式相結合,如利用網絡交易平臺、個性化定制服務、品牌授權、銷售代理等。
三是注重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意見》提出以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延續城市文脈,承載文化記憶和鄉愁,建設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特色文化城鎮和鄉村。文化建設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一環,這不僅關系到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問題,更關系到人的城鎮化問題。充分利用城鄉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既與城鄉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也是實現在地城鎮化的重要方式。
四是以金融扶持、人才支撐、重點項目支持等為抓手,扶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我國特色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縣鄉地域。中西部地區尤其是特色文化資源,特別是民族文化資源富集地區。由于相對落后的社會經濟發展現狀,上述地區普遍存在著資金不足、人才缺乏、組織形式落后、產品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意見》在財稅金融方面,強調政府在財稅政策上重點扶持,注重從更大范圍內引進資本和擴展交易、合作渠道。通過支持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等重大項目帶動當地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既強調提升文化資源持有者的創新創意能力,也重視培養文化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這對于解決目前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既有很強的針對性,也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部主任、文化政策研究中心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