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0日 11:00 來源: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0日訊(記者 于小薇) 文化部于20日上午10時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文化部非遺司馬盛德副司長介紹下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具體包括開展貫徹《非遺法》的執法檢查、建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評估制度和監測體系、加強非遺保護與生產技術的研發與改進、鼓勵非遺衍生品的開發,拓展與豐富非遺的主題及表現形式、支持舉辦多種形式的展示活動、開展大規模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工作人員的培訓、開展非遺搶救性保護成果的利用和傳播、強調非遺環境和生態的整體保護、讓非遺在當地得到公共傳承和生存空間、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生產的國際合作、開展非遺資源的重點補充調查等十一項的措施。
一、開展貫徹《非遺法》的執法檢查。馬盛德表示,今年是《非遺法》頒布實施的第四個年頭,非遺司擬會同有關方面,今年下半年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年在全國進行一次貫徹《非遺法》的執法檢查,回應社會的期待,糾正和解決執法不嚴、監管不力、保護責任不落實等的問題。
二、建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評估制度和監測體系。馬盛德強調,每一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在申報時都制定了保護規劃,國家的法律規章也對這些項目的保護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劃和規定執行得怎樣,要建立一個評估制度,以自我評估為主,發布評估報告,接受社會監督。項目評定之后,保護傳承的怎樣,也需要動態監測,繼續完善國家級名錄項目“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
三、加強非遺保護與生產技術的研發與改進。馬盛德指出,對非遺產品的創作生產,強調兩個方面,一是秉承傳統、不失其本;二是改良制作,提高品質。非遺司將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高校和企業建立非遺保護生產技術的研究機構和重點實驗室。
四、鼓勵非遺衍生品的開發,拓展與豐富非遺的主題及表現形式。針對當前非遺產品的創作生產中仍然存在著主題較為單調、表現形式單一、體裁和風格較為老舊、作品互相模仿等問題,馬盛德希望和期待提高非遺產品的創作設計水平。注重現代人的審美與需求,讓非遺衍生品的開發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提高非遺傳承群體的收入,提高非遺生產行業的行業自尊,從而吸引大學畢業生等高素質人才進入非遺生產性保護領域。
五、支持舉辦多種形式的展示活動。展覽展示具有宣傳教育、交流交易、實現價值的重要作用和功能。非遺司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舉辦綜合性的非遺博覽會,也提倡舉辦一些專題性的小型博覽會。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后,準備在全國設立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基地。
六、開展大規模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工作人員的培訓。非遺司針對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工作人員大部分文化知識水平不高、審美境界、創意設計存在一定局限的問題,準備制定系統的培訓計劃,全面提高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工作人員的學養。在民族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非遺司還準備把這項工作跟促進就業結合起來,在組織大規模培訓的同時,積極推進培訓的國際合作。
七、開展非遺搶救性保護成果的利用和傳播。馬盛德表示,近些年來非遺保護取得的成果,有些得到了傳播和利用,大部分還作為文獻資料封閉或者說存放在文化單位的庫房、檔案室等有限的范圍內。為了讓遺產活起來,非遺司準備組織力量,聯系有能力、有水準的創作和傳播團隊,用現代科學和技術手段,成系統、成專題、成系列地拍攝、錄制一批有深刻文化內涵,又能反映遺產狀況和歷史演變的紀錄片,從而更加充分地宣傳解讀一大批非遺搶救保護成果。
八、強調非遺環境和生態的整體保護。馬盛德表示,非遺司不贊成在古鎮古村落改造的過程中把原住居民趕走的做法,把傳統村落、老街、老宅變成沒有原居民居住的空心遺址,將從非遺的角度加強對非遺傳統街區和村落的保護。
九、讓非遺在當地得到公共傳承和生存空間。非遺有很多的傳統表演形式,表演類的項目要得到傳承就得有場所和空間。非遺司鼓勵各地讓非遺的表演形式或民間文藝進入地方的文化館、文化站、文化廣場這樣一些公共文化場所,讓它成為當地的大眾文化,成為當地的娛樂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當地代代傳承的民俗。
十、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生產的國際合作。馬盛德強調非遺雖然具有民族化、本土化的特點,但非遺保護仍然需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仍需要提高保護水平,提高傳播能力,提高非遺衍生品的開發和創意水平。非遺司將繼續拓展與深化非遺保護生產的國際合作,一方面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一方面要向其他國家學習非遺保護傳承和非遺創意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促進國內非遺保護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
十一、開展非遺資源的重點補充調查。2005年開展了第一次非遺調查,非遺司考慮,在第一次非遺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傳統村落、傳統街區的保護,對非遺資源進行一次重點補充調查,繼續完成第一次調查的后續工作,建設好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及相關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