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9日 11:16 來源: 中國產經新聞網 曹紅霞 張佩佩 宋鵬
文化金融合作要通過普惠金融的支撐,尤其是利用科技的創新和普及、互聯網的規模裂變效應,打造普惠文化金融。使得推出的產品市場更能普遍被接受,被接受后還能做很好的延伸增值服務,最終實現人人都能享受,人人都能進行投資,并通過投資得到回報。
當下哪個行業最火?互聯網金融是當仁不讓。從余額寶到電子紅包,從第三方支付平臺到P2P小額信貸,從電子貨幣到眾籌融資……這都標志著互聯網金融不斷地攀登新的高峰,其他產業為了加速自身的發展也在想方設法地“搭便車”,文化產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當下的傳播環境下,移動和社交就成為各類應用的兩大趨勢,特別是隨著三網融合的進一步推進,互聯網金融將更加深入地滲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在方便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將催生新的娛樂方式。不管用戶的初衷是娛樂還是投資,互聯網金融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將會是融資的另一個主要渠道。并且也是民意調查的重要方式。投資者對作品的喜好程度最終會通過“投資”這樣的行為展現出來。這就可以實現影視創作和市場的對接,實現社會資金的合理配置。
互聯網金融:中國特色的新名詞
互聯網金融是我國獨有的提法,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接受央視記者的采訪時曾說:“互聯網金融就其本質來說,就是包括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支付等等這些現代的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運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存在著互聯網金融。但是在中國,這個特有的環境之下,出現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隨著余額寶、娛樂寶等產品的發布,“互聯網金融”一直熱度不減。第三方支付平臺、P2P小額信貸、眾籌融資以及電子貨幣等網絡金融模式都屬于其范疇。
那為什么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如此迅速呢?
“互聯網扁平化、信息化、簡約化的特性迎合了時代變化的潮流,給社會大眾提供了一個平臺。”中國金融辦工作協會副會長張信良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隨著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網民對金融產品、產業市場有了一定的認識,具備了自主投資的能力。”
吳曉靈也認為:“主要是因為中國長期存在著金融壓抑,大量的人群沒有被傳統的金融所覆蓋,而現在這些互聯網企業運用了互聯網的技術,為這些人提供了這樣的金融服務,所以在中國就出現了互聯網金融。所以我認為,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只是特定歷史階段的一個特定的產物”。
相比較傳統金融業,互聯網金融除了受眾廣、起點低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了金融活動的移動化和社交化。
中國銀行業協會2014年3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移動支付共計16.74億筆,同比增長213%。以往受限于時間、地點、設備的支付業務從營業廳、PC端,轉移到了個人手機。而這種便捷性只是移動支付的魅力之一。以阿里公司的產品為例,2013年年底支付寶推出AA付款功能,將支付平臺擴展至社交應用。23歲的王紅告訴記者:“以前大家吃完飯以后要計算每個人花費多少錢,然后再給一個人,有時候會沒有零錢,有時候有的人會忘記。AA支付的功能不僅解決了這個麻煩,還在于它的用法很炫”。再以娛樂寶為例,投資人除了有投資收益之外,還會受邀參加影視劇主創見面會、點映會等活動。可以說娛樂寶為大眾提供了比微博互動更近一層接觸偶像的機會。投資者在投資作品的同時也購買了一種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移動支付已經成為一種娛樂的方式。王紅說他在年前通過娛樂寶“投資”了《小時代》的項目,“我僅僅是因為喜歡楊冪,并且之前看過《小時代》的書,再加上金額也不多,100塊,我就投了,當時也沒有考慮能不能獲得收益的問題”。
其實,這種募集資金的方式,背后真正的動因用“粉絲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應該是最恰當不過的。就像當年微博提供了與明星直接互動的渠道一樣,各種眾籌模式的出現為普通大眾提供了當“電影投資人”的機會,而這在以往是觸及不到的。粉絲對偶像的支持將會產生強大的經濟效益,《小時代》第一部的票房成功是最好的例子。
以目前比較知名的眾籌網站來說,大多數都以文化類項目起家。美國第一家眾籌網站kickstarter有13個文化藝術類分類,最受歡迎的則是音樂和電影類項目。最近兩年像《歸來》、《小時代》、《狼圖騰》等一批影視類項目通過眾籌模式募得資金,很多藝術家借此實現了自己的電影夢,實現了民間資金與電影產業的對接。作為一種具有理想主義的融資模式,眾籌必將為更多人的“文化夢”買單。
政策難解小微文化企業融資難題
中國銀行市場交易商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在我國,中小企業占比超過99%,對GDP的貢獻在60%左右,稅收貢獻超過50%,并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和82%的新產品開發。但其中僅有1/3的企業能夠通過銀行獲得資金支持。而對于中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眾多小微企業來說,再加上輕資產、高風險的特性,融資難的問題更加明顯。
中國金融辦工作協會副會長張信良說:“銀行在選擇項目時勢必會選擇那些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這是肯定的”。
除此之外,永安信基金文化產業投資總經理劉慶振也說:“做文化產業和以往地產、能源等實體經濟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文化項目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也不應該有標準。它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又與其他產品有著明顯的差別。所以它比其他產業更加難做”。
北京海平面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影視策劃為主的小企業。公司成立多年已經在業界小有名氣?偨浝砣谓薅啻钨Y助貧困地區學校課桌椅、電腦等學習用品。在上個月的威尼斯電影節中,他們拍攝的影片《殯館》入圍。總經理任江洲說,文化項目和其他產業有著很大的差別,人為因素的大量存在使得投資充滿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投資方就比較青睞由知名人士主導的項目,而對于初出茅廬、資歷尚淺的團隊則容易忽視。而且資本市場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大多數投資目的在于賺錢,因此,在資本和藝術之間尋找平衡就變成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如果投資方過多地干涉項目內容,那最終成果可能完全背離團隊初衷,不能保證質量。這就造成了二者的惡性循環。“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將促進文化投資市場的整體升溫,但對小公司來說,政策也非?赡艹蔀橐患埧瘴摹”
政策雖然給了小微企業諸多利好,但在政策落地上,依然存在著諸多阻礙。劉慶振表示,在文化投資的選擇上,他們更多的會傾向于有一定實力的公司,這樣才能保證客戶收益。而小微企業自身發展不足,無論在公司運營周期上,還是在盈利方面來講都有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在我國,小微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年。這樣一來,銀行和投資機構就面臨著極大的還款風險。
實際上,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癥結所在不僅僅是由于團隊經驗缺乏,還在于我國文化產業市場起步較晚、市場體制不完善。相比較西方發達國家,除了政策的出臺,我國更應該考慮的是從市場的角度去完善融資機制。
劉慶振表示,目前永安信公司的文化產業投資主要針對影視方面,一般會選擇較有實力的公司;在類別上將考慮投資字畫等藝術品,但還缺少能夠獨擋一面、分管此類文化產業投資項目的專業人才。在選擇投資方向上,他認為小微文化企業只要項目好,也可以考慮投資。
國家金融辦張信良表示:“在當下,創業型的文化企業應該是大力扶持的對象。因為他們是創造價值的主體。在市場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小微文化企業應該極力探索融資的新方式,比如以專利、方案、調研報告等成果進行質押、交易,并通過產業基金、租賃、保理等多種渠道實現融資。同時,文化創意行業也要通過行業組織的形式積極建立相應的信用評估、認證公司,尋求無形資產抵押的新突破,以降低銀行風險。”
的確,小微企業融資難在世界各國都是一個難題,光靠政策的出臺不可能馬上解決。小微文化企業是細分市場中的重要參與者,它的存在使文化產業價值鏈更加完整,也加強了市場的活力,同時對稅收、就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因此培育數量眾多的小微文化企業是繁榮文化市場、營造健康市場環境的必要條件。當然,除了銀行業、金融業要加大開發對文化產業的產品外,小微文化企業也要通過自身努力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首先在產品開發上,小微企業要尋求差異化、多元化的發展,只要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融資就不是問題;在宣傳策略上,注重運用社會化的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同時,小微企業從業人員也要提高自身素質,除了有過硬的專業素養外,還要有責任心、有擔當、有誠信,能認真對待投資者的錢。就像任江洲所說的那樣:“用人品找資金、用作品換政策”,只有當投資者和文化團隊雙方建立信任以后,才能真正實現在金融支持下,更多、更優秀的文化產品誕生,在繁榮市場的同時對社會產生正面作用。
“金玉良緣”助推普惠型文化
在新的經濟形態下,文化產業日益成為各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自2004年開始統計其數據以來,年均增速都在15%以上。但受制于企業主營業務領域狹窄、資本金總量相對薄弱、無形資產多且難以評價、抵押資產和設備不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文化企業整體融資情況卻不容樂觀。像所有的產業一樣,文化產業要繼續壯大,必然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中國金融辦工作協會副會長張信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當今的時代是跨界的時代,文化產業是創新加突變的產業,文化與金融的結合,實質是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反過來支撐金融的經濟流動,通過結合產生融合的關系,通過跨界促成二者的共同發展。”。
張信良也指出:“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重點支持的是科技創新型的文化產業,而非古董、字畫等傳統型的文化產業?萍紕撔滦偷奈幕a業是基于市場性的,有著市場吸引力的商業模式、股權結構,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去實現產業的發展”。
“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型的文化產業能將文化從小眾的高閣中釋放出來,普惠大眾。過去提倡普惠金融,文化金融合作也要通過普惠文化式的途徑實現普惠金融的支撐,尤其是利用科技的創新和普及、互聯網的規模裂變效應,打造普惠文化金融。使得推出的產品市場更能普遍被接受,被接受后還能做很好的延伸增值服務,最終實現人人都能享受,人人都能進行投資,并通過投資得到回報”。這樣就能實現真正的文化惠民,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文化產業發展的成果,造福社會。
無論是文化綠地、文化造景還是文化民生,從國家到鄉鎮都開始注重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出臺以后,文化要素成為未來我國發展的重要支撐。再加上互聯網金融的不斷推進,文化金融產品的不斷豐富,文化必將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實現全民覆蓋,助推“中國夢”實現。(來源:《中國產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