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產業網 時間: 2014-08-12 來源:深圳特區報 【字體:大 中 小】
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黃士芳認為,深圳文化體制一直在不斷改革、不斷創新,煥發新活力。他認為應加強文化創新助推文化強市建設。
他表示,1980年以來,特區印刷廠率先進入市場化改革,深圳老圖書館免費對市民開放,率先對廣電局、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實施統一管理歸并至文化局,確立“文化立市”戰略并探索“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創意”等文化產業發展新路……2012年確定了“文化強市”的戰略目標,提出打造文化深圳,也對文化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期盼。
關于未來深圳的文化體制改革與創新,黃士芳認為可從三方面加以思考:
第一,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要各司其位,政府既不能越位、錯位,也不能缺位,應積極引導、扶持文化市場的發展與繁榮。如現代傳播技術發達,文化產品傳播速度快、渠道廣,其中不乏一些傳播低俗文化的團體、違背社會公德的文化產品,這就要求政府通過制度引導、法律控制、強制糾正,建設并維護健康的市場秩序。在頂層設計和監督管理的層面,政府不能缺位。
第二,處理好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積極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黃士芳解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組織發展尤其迅速,特別是文化領域的社會組織。它們可以為政府文化職能轉變提供強大支撐,在文化體制改革逐步深入的情況下,政府可以逐漸在公共事務中,將“管”和“辦”有效分離,將文化性事務的設計、組織、實施等具體工作交給社會組織,釋放社會組織的能量,而政府回歸監管、考評等職能。這不僅可以幫助政府擺脫管理、承辦的多頭忙碌,釋放緊張的人力資源,還能群策群力保證活動的社會效益,并激勵文化團體和企業形成一套自我成長、自我創新的發展渠道。
第三,處理好政府與個人的關系。人是文化的載體,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文化流動和文化資源整合得以加速。深圳創造了一種交融文化,并逐漸形成了有鮮明深圳特色的新的文化認知。在這樣充滿創新、活力的文化環境中,政府的關注重點應該是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以繼續增加公民個人的創造活力。對于文化創意產業而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侵權打擊力度、最大程度地保護自主知識產權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