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05日 06:52 來源: 人民日報 陳 原
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合唱節總決賽的表演現場。
原標題: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合唱節4日落幕,活動火熱拉動文化消費增長
合唱經濟 剛剛起步
8月4日,為期一周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合唱節在北京落下帷幕。經過角逐,廣東深圳龍崗純美聲音女教師合唱團、匈牙利佩齊市男聲合唱團、廣州荔灣區青少年宮合唱團榮獲本屆中國國際合唱節總冠軍前三名。
據主辦單位之一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宇介紹,這屆合唱節共有43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多支隊伍,總人數近萬人參加,舉辦了122場活動,可謂歷屆之最。火熱的合唱節背后,合唱經濟,也小荷初露尖尖角。
合唱活動有望成為文化旅游的新增長點
來自山西的崔大媽今年72歲,是一個老年合唱團的團長,這次參加中國國際合唱節,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參加了開幕式,還聽了幾堂指揮大師課,觀摩了幾場國外合唱團的專場演出,到陶然亭公園社區與當地合唱團來了一次親密互動,甚至還收到了參加臺灣合唱節的邀請。
像崔大媽一樣的合唱愛好者在全國有很多。近年來,我國合唱事業發展迅猛,中國合唱協會理事長田玉斌說,國內的合唱團隊遍布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參與人數起碼數千萬。僅廣州地區就有3000多支經;顒拥暮铣獔F。這些合唱團純粹是自發組織起來的,均為業余團隊。
參加這次合唱節的合唱團隊就多為業余隊,參加者也都是自費,而且還有一大批親友跟隨,他們不但為北京的文化舞臺增添了光彩,也促進了旅游經濟的發展。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總經理劉鵬說,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自第五屆起承辦中國國際合唱節以來,每次舉辦除了極少量的資金由政府撥付外,絕大多數都是參與者自費。每位來中國的游客吃住行至少花費3萬多人民幣,43支國際團隊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據專家分析,以合唱活動為中心的文化旅游項目有望成為未來旅游的新增長點。作為合唱藝術,其參與者對文化旅游產品的需求往往更為強烈。此次中國國際合唱節共提供了50多種衍生產品,有背包、水杯、竹簡、絲巾等,因為設計巧妙,被一搶而空。雙肩背包折疊起來可以當腰上的挎包,正好可以放下更換的演出服;竹簡打開就是開幕式節目單,每個合唱團的名字都在其中,人人都想留作紀念;絲巾上面繪有標明演出地點的北京地圖,也是搶手貨。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對多年前的一次巴西經歷記憶猶新,他當時正和團友在咖啡館休息,臨近的一群奧地利游客在那里輕聲吟唱,他們也用合唱回應,結果雙方成了朋友,對方問了許多關于中國的事情,表示一定要來中國旅游。戴斌認為,合唱完全可以成為一種旅游經濟,一種文化產業。愛好合唱的人遍布世界各地,他們一旦受到合唱節的吸引,就會成團成隊地趕來,這種吸引力甚至要比一般的景觀旅游更強烈。
中國合唱發展具有廣闊市場和群眾基礎
發展合唱經濟,好的作品是基礎。此次中國國際合唱節專門舉辦的“中國合唱新作品音樂會”,讓人們看到,中國新的合唱作品正強烈吸引著中外合唱團隊。大氣磅礴的《天德而出寧》選自《莊子•外篇•天道》,頌揚了“大德至于無”的崇高境界;溫婉動人的《漁舟唱晚》用多篇古文填詞,表達的是中國傳統文人的歸隱境界;選自安徽流傳已久的男聲合唱《鳳陽花鼓》,使用了民族音樂中常用的五聲調式,節奏平穩中又略帶跳躍性,優美動聽。
天津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北洋合唱團藝術總監任寶平說:“中國的合唱團演出西方的經典作品,固然可以達到一定的藝術水準,但對作品的理解和詮釋仍有不小距離,唯有演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作品,才能更加精準和無障礙,也更容易獲得觀眾的認可。”
國際合唱聯盟主席安德森認為,中國合唱發展具有別的國家夢寐以求的廣闊市場和群眾基礎,要取得更大成績必須是首先繼承和發揚中國自己的傳統經典,然后再借鑒國際合唱發展經驗尋找創新之路,只有這樣才能唱出更高水平。
在樂評人劉雪楓看來,中國國際合唱節多年來最值得肯定的成績,還在于形成了中國合唱唱法。這次合唱節,天津大學北洋合唱團、臺灣欣欣合唱團、香港明儀合唱團等都用中國的合唱方式演唱了充滿東方韻味的作品;而由在美華人組成的美國舊金山游子吟合唱團演唱的清唱劇《禹王治水》,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傳遞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宇宙觀。
近些年,中國的合唱作品已經悄然走向世界,受到不少國家合唱團的青睞。烏克蘭的LAVIVO阿卡貝拉爵士合唱團演唱的《青藏高原》曾在網絡上獲得了500萬的點擊量,而在此次合唱節的開幕式上,他們從《但愿人長久》一直唱到《青藏高原》,讓中國觀眾大飽耳福。另外,尼日利亞的阿布賈首都合唱團演唱的《紅梅贊》、菲律賓羅布克兒童合唱團演唱的一曲《大家齊唱歌》,都贏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
合唱不能為了比賽而比賽,而應成為真正“大眾”的藝術
近些年,在世界各地舉辦的合唱大賽,中國各個年齡段、各類合唱團幾乎都拿過獎項,但這些合唱團經常是為比賽而唱歌。為了能在比賽中獲獎,他們可以苦練幾個月,將一兩首曲目唱到爐火純青,但整個合唱團幾年下來,卻只能嫻熟地掌握少數曲目,而一個國外優秀的合唱團,往往可以演唱幾十首、上百首作品。劉鵬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將合唱的評價標準從獲獎數量轉變到曲目把握和日常演唱的水平上來。
有專家認為,發展合唱經濟,還需扭轉部分愛好者們對于合唱藝術的錯誤認識。合唱究竟為了什么,在許多指揮和合唱者心中,其實并沒有正確的認知,這就讓合唱成了比賽、出名的工具。合唱首先應成為大眾提升素養、愉悅身心的載體,成為真正“大眾”的藝術,這樣合唱經濟才有了更長遠廣闊的市場基礎。
在這次合唱節的一次演唱會上,臺上幾十位青少年正準備演唱,但指揮遲遲不舉手,原來是一位年紀最小的孩子的位置沒有站對,結果大家等了半天。這個場景讓一些外國評委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合唱是大眾的藝術,青少年合唱就是為了讓孩子快樂,為了一點小小的差誤就弄得孩子很緊張,對孩子的成長,對合唱這門大眾藝術的發展并不利。
關于合唱經濟,劉鵬認為,雖說已初露端倪,但仍不成規模,也比較散亂,“現在剛剛起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