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作者:崔銘泳 日期:2014-06-23
互聯網思維是目前非常流行的詞匯,尤其是在商界巨頭的大手筆運作中,常常會強調是互聯網思維的實踐。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在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中,互聯網思維也開始越來越多地被提及。
大數據只是錦上添花
提到互聯網思維,就不能不提大數據,在互聯網行業里,大數據指的是互聯網公司在日常運營中生成、累積的用戶網絡行為數據。這些數據的規模是如此龐大,以至于不能用G或T來衡量。
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最早提出大數據時代到來,在諸如醫療、能源等產業里,大數據早已被廣泛應用。最出名的案例莫過于“啤酒和尿布”——男人們去超市買尿布的時候,會順便買上幾罐啤酒,超市將尿布和啤酒放在一起,兩者銷量皆有提升。
雖然在文化產業里,大數據尚算新鮮事物,但有識之士已經重視到大數據的價值,并開始了有效的嘗試。就拿電視劇行業來說,觀看美劇已成為大家休閑的主流方式之一,而時下最熱門美劇莫過于被網友戲稱為“白宮甄嬛傳”的《紙牌屋》,橫掃全美,獲得奧巴馬推薦的它自播出以來便成為了全球觀眾的寵兒。
《紙牌屋》的制作方是美國一家在線視頻制作播放網站——Netflix。通過分析在本網站的用戶每日行為,如收看推薦回放,包括用戶搜索收藏等行為,Netflix發現,最受歡迎的劇集應該包含以下3個要素:BBC的劇集、大衛•芬奇的指導和老戲骨凱文•史派西的表演。
基于以上分析,《紙牌屋》誕生了,它果然不負所望。Netflix的這次嘗試,就是將大數據分析運用到文化產業的一次成功嘗試。
BBC全球CEO蒂姆•戴維肯定了這次大數據成功試水對整個電視行業的影響,他說:“傳統的電視行業正在經歷這樣的轉變。從過去傳統的方式到現在對于大數據的挖掘。在中國有些互聯網行業巨頭,他們可以通過數據來統計昨晚有多少人收看了哪些節目。這數據是真實的而非基于猜測。”
但他同時也指出,“我們也喜歡使用這些大數據,但是我們不僅僅依靠這些數據,我們需要創作者的靈感,而非完全依賴觀眾的想法。”
獨立電影制片人劉興盛投身電影行業多年,作為在一線工作的電影人,他進一步解讀了大數據在文化產業里的作用。“大數據是一種科學的統計手段,運用到電影制作里最大的好處就是規避風險。我把你喜歡的東西都揀選出來組合到一起,至少你不會不喜歡。但對于電影行業乃至其他各種文化產業來說,藝術創新才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礎之上的其他工作皆算錦上添花。”他如是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道。
劉興盛的想法與 VIVA無線新媒體CEO王浩明不謀而合。王浩明認為,目前的大數據有被神化的嫌疑,“大數據本身可以幫助你,但是決定這個東西好與壞,尤其是娛樂類的內容,一定是它內容的本身,依然是導演、演員和編劇,大數據只是幫助你來完成一些判斷而已。”
由此看來,大數據作為互聯網思維的重要代表,的確能為文化產業提供諸多利好,但究其本質,不能取代肖邦和曹雪芹。
裂變式傳播和流量盈利
在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運用的概念不止是大數據而已。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被緊密地捆綁在PC端和各類移動客戶端上;谌穗H關系的社交平臺,其傳播呈現裂變式的特點。由此產生的網絡營銷,也是互聯網思維的運用。
國內文化產業運用互聯網思維實現網絡營銷的例子不少,最早的成功典范當屬電影《失戀33天》。依托在微博、人人網等社交平臺進行的低成本宣傳,借助主創的明星效應,迅速實現裂變式傳播并收獲忠實粉絲。這部電影以極低成本以小博大,最終以3.5億票房收官。
而現在,依托互聯網營銷的文化產品已經遍地開花,想在百花齊放中脫穎而出,各家需要拿出更多吸引眼球的內容來搶占受眾。
互聯網思維的運用還體現在盈利方式的轉變上。傳統方式中,盈利主要來自廣告收入,而現在,其盈利渠道正逐漸轉移。網站頁面提供其他網站的鏈接入口,通過流量收費,或是通過其鏈接產品的銷售分成實現盈利。
針對這種情況,文化產業投資人張小爭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這其實就是在做網絡廣告聯盟(簡稱網盟),而這樣的盈利方式其實更加科學。“百度和360這些網站做的就是網盟,通過導流量的方式,既能促進推送方的積極性,也保證了投放廣告的質量,還能保證投放方的利益。”
互聯網思維在文化產業中的運用并不只以上所提到的幾種,在互聯網全面鋪開的時代,其運用只會越來越多。相信互聯網思維的作用并努力致用,但不神化它也不迷信它,這樣的認識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有深遠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