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4年06月05日 09:37 來源: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5日訊(記者 成琪)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牽頭編制的《創意經濟報告特別版》日前在京發布,本報告是最新一部《創意經濟報告》,其主題是“拓展本土發展路徑”。
從本次報告中披露的數字看,當前,國際創意經濟依然快速發展,創意經濟繼續在在創造收入、創造就業機會和出口收入方面成果卓著,顯示出更加強勁的發展驅動力。報告援引聯合國貿發會議2013年5月公布的數據:2011年世界創意商品和服務貿易總額達到創紀錄的6240億美元,在2002年至2011年間增長了一倍有余。在這期間,創意經濟的年均增長率為8.8%。發展中國家創意商品的出口增長勢頭則更為強勁,同期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2.1%。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國際研究部主任意娜博士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創意經濟報告》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而其中中國作為這一群體的排頭兵,在報告中占有相當的比重。今年以來,我國密集推出了一系列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文化產業顯示出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新趨勢,這份報告中的觀點、方法、案例對于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創意經濟帶來的效益無法單獨用市場價格衡量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早在《2008創意經濟報告》就明確提出,“創意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范式正在興起,它把經濟和文化聯系在一起,在宏觀和微觀水平上包容了經濟、文化、技術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對新范式而言最有影響力的事實是:創意、知識和信息日益成為全球化世界中推動經濟增長和促進發展的強大動力。”意娜認為,本次《創意經濟報告特別版》最大特點是將分析的重點進一步從偏重“市場驅動”的方法轉向經濟分析以外的諸多道德和政治問題,以期更加全面地反映創意和文化對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報告為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比如說,報告指出,“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在運行和組織方式上同一般的經濟和工業模式存在諸多相悖之處。創意產品和文化產品具有大多數其他產品不具備的象征性成分和意識形態成分”,創意產業“更加環保,多集中于大型都市區,所聘員工多為高技能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非正式文化系統、程序和制度”。報告認為,創意經濟帶來的效益無法單獨用市場價格去衡量,但這些效益卻能確立其產生和聚集地的文化特征,從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當地的形象和聲譽。為此,報告建議對創意經濟做全新的評估。
將文化產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因素,兼顧正式和非正式文化系統,經濟的和非經濟的文化領域,實行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建設的“統籌兼顧”,實際上正是我國新時期以來改革發展的主線,中國的經驗實際上具有國際意義。
意娜指出,首先,我國既強調發展“消費性服務”功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也強調發展“生產性服務”功能,推動文化創意和國民經濟相關行業融合發展,發揮文化創意產業在推動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的杠桿作用;其次,我國強調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兩輪驅動”,兼顧了“市場化”因素和“非市場化”因素的作用,發揮了文化在改善生活環境、“提升當地形象和聲譽”的作用;第三,我國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大力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豐厚的地區大力度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為完善地方社區“文化記憶”,活化民族民間文化傳統做出了系統的嘗試和實驗。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典范,中國的探索值得總結。
“縱向分析”轉向“全球-地方”模型分析
本次《創意經濟報告特別版》的第二個特點是將分析重點從國家層面轉向地區、城市、社區層面,將分析方法從在國際層面上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轉型國家”做縱向切分和比較分析,轉向在“全球”和“地方”這一對基本邏輯基礎上對多元化發展路徑的具體分析。
在意娜看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一樣,有極強的地方創新色彩。從體制上看,中國的改革和發展主要在“中央”和“地方”兩個主要層級上展開,在重大產業發展戰略上常常是中央政府確定大政方針后,地方根據財政能力決定具體實施辦法。在發展過程中,地方之間也有很強的學習和競爭機制。中國的這種現代化發展可以看作是市場主體和地方行政主體的“雙重競爭”模式,在人類歷史上幾乎絕無僅有。
這種發展模式客觀上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持續保持高速發展的主因,也將為走向后工業社會的中國開辟地方多元發展的戰略路徑。正如報告中舉出的那些中國城市發展的成功案例,中國的城市正在成為全球矚目的“創意場”和“試驗場”?梢韵胍姡攩渭兊墓I化目標被超越,地方政府被解除了“GDP”衡量指標的緊箍咒,地域性文化資源和社區文化傳統(所謂“非遺”)成為新的發展源泉的時候,中國的發展將會呈現出何等絢爛多樣的色彩!近年來蓬勃興起的西部“特色文化產業”不是已經向我們昭示了這一發展前景嗎?
創意經濟在發達國家呈現不同的越界擴容與轉型升級
意娜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當前最值得關注的發展趨勢是,創意經濟在發達國家呈現不同的越界擴容與轉型升級。英國作為老牌創意產業國家,創意產業已經占了整個經濟的十分之一(9.7%),它提供了超過250萬個工作崗位,這在英國比金融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的就業崗位要多,從業人員人數增長速度是全部勞動力增速的四倍。
英國的創意產業一直是其他國家研究和學習的主要對象,但在今年4月,英國一家獨立的創新基金會發布了《創意經濟宣言》(A Manifesto for the Creative Economy),指出英國原有的創意產業的定義、相關政策和經營模式已經有些過時了,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報告建議英國政府重新定義創意產業,將定義簡化為“專門使用創意才能實現商業目的的部門”并且擴大分類;還建議開放互聯網,并且在教育方面加強數字技術的普及,在稅收等政策方面鼓勵創新。
不只是英國,那些創意產業起步比較早的國家,比如澳大利亞、美國等都將更多的研究目光投入到數字化和社交媒體中,繼續保持創意產業在本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值、對外貿易和高收入創意人才數量的領先地位。美國將創意產業稱為版權產業,2010年占國民生產總值6.4%,提供510萬個就業機會,并且比其他勞動人口的平均收入高27%,尤其是出口總值達到1340億美元,遠遠高于航空業、汽車制造業和農業。
歐盟2011年啟動了“創意歐洲”計劃,從2014年起支持歐盟的文化與創意產業發展,其目的也正是為了幫助文化與創意部門在“數字時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獲得更多的機會,并且協助歐盟的“歐洲2020”十年發展計劃,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就業和社會凝聚力的增長。
意大利稱得上是“以文化產業為發展傳統的國家”,近幾年的做法也可圈可點。2009年意大利發布了《創意白皮書》,梳理了創意產業的“意大利模式”,而實際上只是梳理了包括時尚產業、“味道產業”等意大利特色產業在內的城鎮化與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
意娜認為,發達國家的情況說明,創意經濟在升級且變得日益多元化,社會性因素正在凸顯。傳統的文化領域通過相互聯結而靈活的網絡生產服務系統得以擴展運行,涵蓋了整個價值鏈,滲透到全部生活世界。如今,創意經濟深受日益強大的社會網絡的影響。新工具如博客、互聯網論壇、維基百科等促進了創意人士、創意作品、創意場所之間的連接與合作。在創意經濟中誰是利益相關者,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創意產業與經濟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如何,更好地了解這些問題對于制定實用性政策至關重要。政策的關鍵目標要具體而不能寬泛,領導者不能自上而下拍腦袋決策,而是要考慮到涉及各利益相關者的所有權和合作伙伴關系,這些利益相關者來自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藝術家群體和市民社會。更具包容性和靈活性的方案會促進有效和創新措施的形成,使創意經濟具有新的活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