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4年05月05日 09:02 來源: 廣州日報 李光金
走在泉州街頭,不時冒出的古跡提醒著我們,歷史上,這里代表著中國的強盛、對外交往的繁榮。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都曾由衷贊嘆泉州。短短數百米的泉州涂門街,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天主教和道教的活動場所比鄰而建,當時經濟社會的繁榮、文化的包容,可見一斑。
憶古思今,很多問題引起筆者以及采訪對象的共鳴,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經濟與文化的關系。“文化搭臺”之后如何“經濟唱戲”?泉州市文廣新局文?脐悳刂菘崎L就談到,泉州歷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但是并沒有帶來旅游產業的繁榮。他用當地非常有代表性的高甲戲做例子,現在出去演出只能靠財政全額支持。閩南文化研究專家、華僑大學文學院原院長王建設教授也提到這方面的問題,泉州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卻只能擔當過境城市的角色,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據了解,這種苦惱已經纏繞泉州幾任領導。
與泉州一樣,廣州、寧波、北海等城市,都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和資源,都可以在這方面做文章,“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的提出,再一次拋出經濟如何唱戲這個問題。
曾幾何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成為很多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甚至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主要策略?陀^而言,這本身不是問題,因為經濟的發展需要多元拉動,文化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很好的載體。在國外,美國的南瓜節,巴西、墨西哥的狂歡節,西班牙的斗牛節,法國的葡萄節,德國的啤酒節等等,舉辦期間無不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商賈和觀光客的光臨和參與,賓館酒店都被擠滿,餐館人頭攢動,市場一派興旺,其帶來的經濟效益不言而喻。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其間夾雜的“歪嘴和尚”。例如,國內近年有的地方無中生有,造節揚名,例如虛張聲勢,喧造個人政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畸變為“文化搭臺,領導唱戲”,還有的地方借雞下蛋,強行攤派。當地政府舉辦經濟性節慶活動沒有資金,大多數是向企業攤派,強行要求企業贊助或購買攤位,很多企業實際上并不想參加,但又怕得罪這些“主管部門”,只好乖乖埋單。
要防“歪嘴和尚”,首先要繃緊“保護弦”,保護是文化“一號工程”,如果沒有保護,就談不上再利用,如果沒有保護,很多利用就等同于破壞。其次要補上“規劃課”,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泉州的旅游經濟之所以難以破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系統規劃,各個區縣、景點各自為政,缺少有機整合和科學決策,從而影響了整體效能的發揮。再就是要善于“接地氣”,社會主體在這方面可有大作為,例如一些小而精的文化公司,有創意卻沒有用武之地,這就需要政府淡化自己的主辦者、經營者的角色,轉變為監督者和服務者,把舞臺轉交給社會主體!
(媒體評論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