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4年04月29日 07:46 來源: 金融時報 張末冬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文化產業中長期本外幣信貸余額已達1574億元,較去年年初新增419億元,同比增長36.28%。不過,根據金融機構測算,文化產業投融資需求多達上萬億元,而其中來自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占比只有10%。
下個月即將上映的電影《歸來》已經展開了聲勢不小的宣傳。人們在關注電影本身的同時也發現,該影片獲得了民生銀行提供的大規模融資。這并不是該行在文化領域的首次試水,此前,民生銀行曾為張藝謀的另一部電影《金陵十三釵》貸款1.5億元,創下當時國內銀行對單部影片貸款金額的新高。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在我國的發展有了新的意義和高度,對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也逐年擴大。數據顯示,2013年,農行發放500多億元貸款用于支持文化產業,文化企業貸款增速達25%。工行對文化產業的融資余額在去年年末也達1442億元,增速達30%,并成為我國首家文化產業貸款超千億元的商業銀行。而據中國人民銀行[微博]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文化產業中長期本外幣信貸余額已達1574億元,較去年年初新增419億元,同比增長36.28%。
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讓文化產業投融資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增長速度實現連年突破,未來發展勢頭良好。不過,根據金融機構測算,文化產業投融資需求多達上萬億元,而其中來自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占比只有10%,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合作亟待深化。
記者對幾個不同的文化行業進行調研發現,目前金融牽手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還比較明顯。例如,對于影視產業,由于投資的未來現金流可控性較差,而影視產業的價值鏈條比較長,且電影票房難以準確預測,內地生產的影片中能到院線播放的甚至不到20%,所以有限的貸款利率難以覆蓋比較大的風險,銀行融資在主觀和客觀上都有其制約。
此外,不少省市文化廳與當地銀行建立了合作關系,推動金融機構牽手文化產業。去年8月,山西省文化廳與建行山西省分行共同簽署《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包括山西省演藝集團山西省晉劇院演藝中心項目、汾河兩岸綜合演藝項目、文源文化核心區項目在內的7個文化產業項目達成合作意向。時隔半年,當記者聯系到該行相關負責人時,他表示,雙方的合作已經在山西大劇院營運、文化新業態發展、非遺保護利用、文化教育資源整合等重點領域上取得一定成果。當談到銀行在對文化產業進行金融支持面臨哪些困難時,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大部分文化企業輕資產,無形資產占總資產比重較大,銀行對其評估和抵押沒有明確的支持政策。此外,部分優質企業的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變現能力較差,也給銀行授信帶來一定難度。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盡快建立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體系,為金融機構支持文化類無形資產提供保障。”
可以看出,雖然文化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其價值也被人們逐漸意識到,但“輕資產”的文化產業有其先天和現有金融體系的沖突點:缺乏抵押物,結果難以估算,造成金融介入文化產業的力度明顯不足。有專家呼吁,必須盡快建立對無形資產的評估系統,同時,加強專業性的文化保險機構與融資擔保機構建設,給銀行服務文化產業“鋪好路”。“畢竟銀行自身也要考慮風險和利潤的問題。”上述銀行負責人表示。除銀行貸款融資之外,也可以運用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產業基金、擔保公司、信托公司、保險公司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從而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滿足文化產業的發展需求。
另外,政府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也不容小視。具體來看,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建立文化產業融資擔保機構或擔;,對符合產業支持方向的文化企業投融資項目提供擔保。并參照國家對“三農”的扶持政策,安排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文化金融業務按照一定比例給予貼息支持,對新增文化產業貸款或擔保代償損失給予適當的補償。據了解,上海市目前正在探索運用財政資金撬動銀行更多資金支持中小文化企業,未來可能會打通信貸支持文化產業的內部門類劃分,凡是劃入文化產業的企業申請貸款,均可申請政府財政資金的貼息支持,并考慮用財政資金建立風險補償基金的模式,提高銀行對中小文化企業的不良貸款容忍率。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于3月份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提出15條具體內容,從更細則的層面上提供了制度保障。4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的《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規定》也提出,要研究制定知識產權、文化品牌等無形資產的評估、質押、登記、托管、投資、流轉和變現等辦法。專家分析認為,這都將有利于填補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認定空白,助推金融牽手文化產業。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