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4年04月28日 06:58 來源: 經濟日報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 范 周
原標題:推動轉制文化企業成為合格市場主體
4月初,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這份文件從財政稅收、投資融資、資產管理、土地處置、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人員安置、工商管理等多方面,對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支持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文化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進行了修改調整和補充,明確了有關政策再繼續執行5年。這一政策的出臺,為進一步推進轉制文化企業真正轉為合格的市場主體提供了保障和助力。
總體來看,文化事業單位是否成功轉變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可以通過3個主要指標進行衡量——轉制企業產權是否明晰?市場發展中是否和一般企業平等?是否能自我造血并有一定的風險自決能力?下面,我們對這3個指標進行逐一闡釋。
產權清晰:政企分開,強調“特殊管理股”在企業監管中的作用
轉企改制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指標就在于是否做到了真正意義上政企分開,兩權分離、產權明晰。當前,我國實行的兩權分離,還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兩權分離,并沒有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真正分離。
而此次政策提出的“探索特殊管理股試點”將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特殊管理股實際上是“金股”,是指占的股份在整個股本金當中比例相當低,甚至少到只占1%,但是這部分股權在投票、決定權上效力更高,擁有決策的否定權。其核心不在于分取利潤,而是為了管理企業的方向,一旦文化企業的產品有悖于時代的精神風貌等,特殊管理股可以行使否決權。
這一政策既保證政府對于國有資產的把控,又較為妥當地處理好了所有權和經營權之間的關系,有助于這些企業中的大量人才從現有體制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推動其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
平等競爭:勇于放手,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現在市場經濟中,公平競爭是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必要條件,這首先要求所有市場禁入者和從事交易者,必須是平等的。轉制企業要進入市場獨立運營,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去行政化。
事業單位最典型的特征在于其層級化,而作為市場主體,只有分工和規模不同,而無行政級別的區分。現在,新政為轉制文化企業解決了人員、社保等后顧之憂,文化企業更應該解放思想,真正在市場中尋找機遇,而不是繼續依靠與政府的關系獲得稀缺資源從而得到市場壟斷地位。
風險自擔:自我造血,強調企業在風險中的自我承擔與分散機制
合格的市場主體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對于轉制企業的扶持,不僅僅是予其呵護,助其成長,更應該讓其在市場的競爭中摸爬滾打,強化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地在經濟風險中提升風險自決和分散機制。
可以說,新政的出臺進一步解除了轉制文化企業的后顧之憂,亦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政策優惠和扶持。但是,給予扶持不僅僅是為了讓轉制單位平穩地從“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而是在轉制后能夠有效地把握和利用這一段“政策紅利期”,進一步改革傳統弊病,在市場發展中找準自身的定位,發現新的商機。
當然,政府也需要繼續關注改制文化企業的發展,通過“特殊管理股”引導文化企業的發展方向,統籌協調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效益問題,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豐收。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