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4年04月21日 15:30 來源: 新華網 盧羨婷
原標題:中國少數民族農民“送戲進城”激活衰微傳統文化
在廣西田林縣舊州鎮那度村,有一把流傳200多年的自制馬骨胡。聚居在這里的壯族人祖祖輩輩以馬骨胡等樂器伴奏對唱山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壯劇。美好的戲曲不只埋藏在深山中,村民們在政府的組織下,將壯劇送進了縣城。
今年35歲的岑志澄是那度戲源壯劇團的主角,從小在鄉親們的耳濡目染下學唱山歌。“鄰村的村民經常過來對歌,他們來的是男歌手,我們就派女歌手迎戰;來的是女歌手,我們就派男歌手對陣。大家就在這一呼一應中交流感情,切磋技藝。”岑志澄說。
2009年的春天,岑志澄和那度壯劇團的其他20多名成員唱到了田林縣城。那是田林縣舉辦廣西壯劇藝術節的第三個年頭,參加壯劇展演的都是各個鄉鎮、村屯的業余壯劇團。在這里,岑志澄第一次找到了“當明星”的感覺。“以前只唱給鄉親們聽,現在站上更大的舞臺,看著臺下人山人海,我感到無比自豪”。
岑志澄從此愛上壯劇的舞臺。2010年,她和搭檔朗美珠以一曲《姐妹牽手贊西林》,力壓來自云南、貴州、廣西的70多位民族歌手,榮獲西林縣第二屆句町文化藝術節山歌歌王稱號,一舉成為那度壯劇團的“當家花旦”。
2014年田林縣壯劇展演20日拉開帷幕,來自全縣13個鄉鎮的58個業余壯劇團集中到縣城參加展演。連日來,田林縣的夜空歌聲嘹亮,演員們穿著五顏六色的戲服,在露天舞臺上載歌載舞,傾力演出。
一支業余劇團,演員都是當地農民,大家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排練壯劇。“能到縣城演出,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愿望,每個人都使出了渾身解數,集中排練。”那度壯劇團團長黃高君說,從政府“送戲下鄉”,到農民“送戲進城”,讓這些常年生活在鄉村里的群眾找到了人生的舞臺,同時也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
每當華燈初上,那度壯劇團那把古老的馬骨胡拉響,十幾號團員圍坐在一起彈唱。黃高君回憶說,這樣的場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曾經消失過,直到2007年,在當地政府的邀請下他才辭去廣東的工作回鄉重建壯劇團。
在田林縣,像那度壯劇團那樣由盛變衰,由衰而復燃的壯劇團不在少數。田林縣文化館館長王福干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壯劇團最興旺的時候,全縣約有業余劇團106個,而后一度衰落幾近消失。
近年來,田林縣大力扶持和引導鄉鎮村屯組建業余劇團,從縣級財政中先后投入600多萬元,為劇團添置服裝、音響、器樂等設備。同時,在40多個村屯實施村級公共服務中心項目建設,建戲臺、籃球場等文化設施。此外,一年一度舉辦的壯劇藝術節,更讓村民們找到了新的樂趣和“用武之地”。
壯劇是壯族戲曲劇種的統稱,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清同治光緒年間已有演出。因方言、音樂唱腔、表演風格和流行地區不同,壯劇分為廣西的南路壯劇、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和云南的富寧壯劇、廣南壯劇等。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姚藝君近日來到田林采風,對田林壯劇展現出的勃勃生機贊嘆不已。她認為,田林的成功之處,在于將文化還給群眾,還給創造者。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劇種都出自民間,而后經過專業修飾傳遞給外界,而田林縣讓群眾演繹自己的文化,讓絕大多數群眾參與進來,極大激活了壯劇的生命力。
“聽聞有在外打工的村民特意辭工回來參與壯劇展演,說明他們血液中流淌著民族的文化,他們需要這樣的活動來傳承他們的文化?梢哉f這個活動組織者是智慧的,田林發展壯劇的做法值得每一個少數民族劇種借鑒。”姚藝君說。
“目前,戲劇界的專家們已經在探討,是否可以通過建立區域文化發展帶,以田林為示范帶頭作用,聯合廣西、云南等壯劇文化相通的地區,互相聯動,形成區域化發展,交流學習、共同規劃,推動壯劇更好的發展。”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會長陸耀儒說。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