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4年04月11日 09:29 來源: 國際商報 劉昕
“走出去”這個詞,對于中國眾多的藝術院團來說都不陌生。隨著信息逐步透明和認知日漸理性,公眾對于熱鬧的海外演出場面背后有多少票房“含金量”的追問,多少點中了演出圈內人的尷尬與酸楚。
不過,這樣的境況正在發生變化。近兩年,中國演藝機構“走出去”的路徑正在增多,且行且學習的文化企業通過與國際大牌演藝貿易商合作,正“走”向國際市場前沿
3月17日國務院發文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國家層面明確態度支持演出企業“走出去”,在許多演出類文化企業看來,這既是“定心丸”也是“暖心寶”。
中西合璧不易
功夫、雜技、剪紙、燈籠……這些有著濃郁中國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民營演出聯盟的推動下,去年在美國亞特蘭大等地展演了200多場,反響頗好。今年,他們還計劃把這些節目帶到美國洛杉磯、舊金山等更多城市。
談到其中經驗,中國民營演出聯盟副主席兼秘書長郝濤認為,既有這些年中國文化產品越來越受到國家層面重視,及不斷嘗試的鋪墊積累,也有中國文化產業人不斷發現和創新的探索。“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在許多國外觀眾眼中是神秘的,他們也很向往,但中西方文明迥然不同,只有理解了,兩者才能互相欣賞,‘走出去’才有根基。”在把一些優秀劇目推廣出去的過程中,郝濤發現,保留自己文化產品的精髓固然重要,但要讓國外觀眾接受,還需要融入西方觀眾感興趣的元素。“市場需要培育,文化產品也需要創新融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將加大財稅支持、強化金融服務等政策措施,在完善服務保障方面,明確要“減少對文化出口的行政審批事項,簡化手續,縮短時限”,郝濤認為這對演出企業而言是極大的利好,“讓演出企業‘走出去’道路更暢通”。
記者了解到,即將于5月28日開幕的京交會加重了文化板塊內容,將邀請美國文化交流集團、意大利實驗劇團、香港英皇娛樂集團、臺灣演藝總工會等演藝服務買家參會。
創新行進更遠
2013年11月22日,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與美國國際管理藝術集團舉行簽約儀式,共同投資成立中美環球演藝股份有限公司。
與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天創國際演藝制作交流有限公司等共同入選“2013~2014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是中國唯一擁有全球演出業務和藝術展覽業務的企業集團,演出網絡覆蓋全球五大洲近50個國家的300多座城市,全球年度觀眾超1000萬人次。
“一直以來,我國演藝產品登陸海外,多選擇全面依賴國外演出商的方式進行,接觸不到終端消費者,就無法從根本上掌握市場,形成不了核心競爭力。”成立合資公司,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宇看中的是“可以在世界演藝之都紐約、在北美市場更有效地進行本土化運作,逐漸從依靠當地演出商模式,轉為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的模式。”
記者發現,《意見》鼓勵和支持國有、民營、外資等各種所有制文化企業從事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經營的對外文化貿易業務,并享有同等待遇。這意味著,今后例如中國對外文化集團這樣的國際合作,將在文化貿易中越來越廣泛,而演出類企業“走出去”的樣式也將百花齊放。
從去年11月起,中國雜技團與美國零凌馬戲團合作,派出《俏花旦·空竹》和《圣斗·地圈》兩個節目前往美國演出,預計在兩年時間內將演出800余場,合同簽約金額為1000萬元人民幣。盡管單場收入不高,但其中有“走出去”的另一筆賬。
中雜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明確提出了新的合作要求——演出中必須凸顯中國雜技團的品牌,即演出中從服裝、音樂到節目設計,都必須是中雜的原版節目,節目單上也必須單獨標明是中國雜技團的演出。通過這一方式,中國文化品牌的獨立性得到保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