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4年04月04日 09:03 來源: 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如何走出演出高票價困局
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近日公布的一項居民文化消費現狀調查顯示,被訪者對于演出門票的期望價格水平約為65元一張,但據北京市演出行業協會統計,2013年以人民大會堂為代表的大型演出場館平均票價為523元一張,以國家大劇院為代表的多功能綜合劇場演出平均票價為260元一張,高于百姓期望水平的4至8倍。近年來,政府一直致力于低價票的推行,大規模降票價對于觀眾無疑是好事。然而依靠政府的降票價究竟能走多遠?
降票價:政府補貼只治標
以國家大劇院第四屆中國交響樂之春為例,此次音樂季將向市場推出1萬張80元惠民票。80元錢就能走進劇院欣賞多家高水準的國家院團帶來的音樂會,這對于老百姓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然而,如果沒有政府扶持和商業贊助,恐怕低價票之路很難走得更遠。
據《2013北京演出市場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北京市的各項演出平均票價都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由于動物城堡兒童票價40元、郊區縣惠民演出票價20元等影響,北京市兒童劇平均票價由上年的147元下降到了41元。近年來,中小型場館的演唱會場次增多,觀眾容量減小,演出成本降低,演出平均票價從上年的570元下降到533元。
近年來,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推行低價票,然而也無法做到事事包辦。正如一位業界人士所說:“劇場演出仍然屬于市場行為,如果政府過多地限制或控制,會干擾市場的正常運作。政府實施低票價的政策只是對于劇場降票價的補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漲物價:場租上漲成自然
幾萬元場租,有時往往是擋在觀眾與藝術間的“最后一道門檻”。據統計,北京市擁有劇場123家。從劇場演出場次來看,除旅游演出劇場和大型體育場館外,2013年演出場次在300場以上的演出場館有9家。年演出場次在50場以下的,較為不活躍的劇場有27家。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劇場不活躍不是因為沒戲演,而是因為場租太貴,不敢演。”
上海金星舞蹈團3月初在北京演出兩場,高額的場租壓得該團藝術總監金星有點透不過氣。“12萬元的場租對于我來說,一咬牙一跺腳可以租下來,但問題是12萬元租來的只是一個空殼。”金星坦言,“如果你想在劇場里使用一個化裝間就需要再花費500元,使用一個字幕機的價錢是5000元一天,你用一盞燈甚至是一根線都需要額外再付費,這樣一來成本就不是12萬元,而是十七八萬元甚至更多。但反觀國外演出市場,即使我租的是頂級的皇家歌劇院,只要我掏了錢,劇場里的所有設施和工作人員都會為我服務。”
就在眾多院團紛紛抱怨場租太高的同時,國圖藝術中心主任張朝惠表示:“如今什么都在漲價,演職人員的工資在漲,宣傳費用在漲,場租不可能不漲。想要從根本上降低成本,降場租,不僅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還需要出臺一系列劇場稅收政策,比如減稅免稅、稅收補貼,或以演出場次進行票面補貼,這樣才能讓更多的市民走進劇場。”
注資金:社會力量需介入
“全球90%的表演藝術都是賠錢的,歌劇、芭蕾、交響樂、話劇、音樂劇,50%是靠票房,50%是靠政府、基金會、企業贊助讓這種藝術形式延續下去。那么為什么會得到贊助?因為這樣的藝術形式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美國百老匯一位資深劇院總監表示,“中國政府在這方面其實做得很好,在國家大劇院,每晚都有上千名觀眾走進劇場去欣賞文化藝術。然而我很納悶為什么在這些節目單上看不到任何廣告?為什么不注入社會資金?”
在歐美發達國家,超過70%的大型體育場館均有商業冠名,冠名費是場館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社會資金的注入讓演出平均票價的降低成為可能。然而在國內,一邊是大多數體育場館苦于“包袱太重”賺錢無方,另一邊是出售冠名權的卻又寥寥無幾。
原因究竟何在?業內人士認為,其實劇場、演出作為與觀眾之間的一個媒介,社會力量還缺乏對該媒介的認同感,這是由于長期以來演藝一直與事業性質套在一起,商業傳播價值尚未充分顯現出來。其次,由于國家缺少相應的稅收傾斜政策,使社會力量缺乏向劇場注入資金的熱情。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國外,一般是你投入了劇場會有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但在國內,卻沒有設立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從演出到劇場運作的高成本就只能靠一張張演出票平攤開來。一張電影票能從120元降到50元是因為有廣告的分攤,但是你肯定沒有看到哪個舞臺演出還穿插廣告的。”
友情鏈接: